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中国小说的“奇正相生”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15年第05期

    汉语中“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原意是指不关道术的琐屑之言。孔、墨、杨各家,庄子不认可,统归于“小说”。按照庄子的逻辑,其他各家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庄子的书是“小说”。总之这是骂人的话,与后来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无关。“县令”者,高名美誉也,今天小说家在“真实”、“真理”、“真菩美”、”...

  • 市场、利息、资本逻辑与当代艺术的札记

    作者:吴亮 刊期:2015年第05期

    我一直想有机会说说米塞斯,而不是仅仅人云亦云地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在好几个文学研讨会、尤其是许多个当代艺术研讨会上,批评家们都会顺口谈到“市场”与“资本”,令我惊奇的是,或者反过来说,令大多数与会者毫不惊奇的是:这两个词似乎永远是在负面的意义上被大家使用的,比如说,“市场扰乱了艺术品价值的学术判断...

  • 当前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与生活互融——从两类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看(下)

    作者:王一川 刊期:2015年第05期

    五、媒物互化的后果:艺生平面态尽管上述进程的作用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强化,但还是需要从理论上明确艺术理论之所以把文化产业纳入自己的艺术理论框架中的缘由。与艺术仿佛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同(尽管这一点在“当代艺术”、“实验艺术”、“观念艺术”或“跨界艺术”等形态中其实也已成疑了),与艺术...

  • 我以虚妄为业

    作者:鲁敏 刊期:2015年第05期

    1我与我的小说之间,有一条宽大的、波涛汹涌的河,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河的这一边,而另外一边,是两百万被我排列组合过的汉字,如一排静默而密集的树林。写了十几年,偶尔也会想到,大河这一边的我,与大河那一边的树林之间的连接点是什么?直接或曲折的关系是什么?有一个说法,人之所以成为某人,跟他吃过的食物、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有关。这个说...

  • 鲁敏之痛

    作者:梁鸿 刊期:2015年第05期

    那个时刻,少年的鲁敏站在父亲身边,那个神一般的、只在春节光临的男性,她以全部的身心感受他。父亲。那是一个令她紧张的、无法理解的称呼。有一次,写到“春风和煦×××”,他问前来取对联的小个子男人,指着第四个字:“认得?”“不,怎么可能认识呢。”矮小的邻居高高兴兴地摇头。“你呢?”父亲问我。

  • 个体困境的探究与揭示——鲁敏论

    作者:何言宏 刊期:2015年第05期

    鲁敏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位很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也曾经被很多学者和批评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过讨论,我这里想关注的,是鲁敏笔下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作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鲁敏的作品、在鲁敏为他们所设置的当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怎样生活与挣扎,复又具有深深...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

    作者:方维保 刊期:2015年第05期

    在当代人所写现当代文学史,往往有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在诸多的叙述模式中,就有一个“十年情结”。所谓的“十年情结”,也就是以十年为一段来总结文学史的发展;而且在叙史方式,或文学史分段叙述的方法上,已经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程式和体制,每到一个十年节点的时候,文学批评界和文学史学界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一系列“十年”书写活动;...

  • “小诗人”——关于新诗史上一种写作现象的绪论

    作者:易彬 刊期:2015年第05期

    小引2004年初,瑞典人马悦然出版了《另一种乡愁》一书,书是直接用中文写的,其中《一个被遗忘的诗人》《坐在同一块云上》等篇谈到了两个今日读者比较陌生的名字,四川诗人杨吉甫和台湾诗人杨华,马悦然称两位的诗朴拙温暖——“要是有一个天堂的话,我深信杨古甫和杨华是在同一块云上。这块云应该专门让给一直都说真话、从来不说大话、也不会...

  • 新人新话:普通话与1950年代的群众运动

    作者:武春野 刊期:2015年第05期

    从国语到普通话“普通话”并非如人们惯常所想,到1949年之后才出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国语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普通话”已然出现,并率先为师范教育采用为教学语言。1920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月刊》(3-5期)记载,当年全校职员会议形成一个新的决议——要使用“普通话”:“春夏开学后全校职员根据第二百八十次职员会...

  • 一份刊物的浮沉——《时代的报告》从创立到停刊(1980—1983)

    作者:窦金龙 刊期:2015年第05期

    新时期初期是文学与政治的“蜜月期”④,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新时期文学也是国家意志(或者叫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学内在需求“合谋”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政权一同建立的文学体制,彼时仍然十分牢固,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研究者将新时期初期文学体制的功能描绘为: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的现代性文化想象...

  • “今日批评家”的特色与意义

    作者:黄发有 刊期:2015年第05期

    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中,期刊栏目有着重要地位,一家有特色的期刊往往以其王牌栏目为基石。“五四”时期具有开创性的《新青年》,其“通信”栏目就独树一帜。“通信”栏目发表读者来信、社外稿件和争鸣文章,而且由主编亲自答复,阐明主张,构建了读者、作者、编者平等交流的平台。遗憾的是,在“十七年”的文学生态中,文学期刊都摆出一副统...

  • 先锋的复出与失语

    作者:陈舒劼 刊期:2015年第05期

    一1993年7月,马原在其作品集《虚构》的“跋”中宣布自己将离开小说一段时间:“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差不多已经算封笔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拿起笔。”1经历了近20年的停歇之后,腰封上标着“汉语写作的典范、当代文学的巅峰”的《牛鬼蛇神》在2012年出版,宣告马原以小说家的身份重回文坛。有理由相信,曾宣告“小说已死”、却在二十年间多次...

  • 历史记实首当真实——简评《南京大屠杀全记实》

    作者:徐志耕 刊期:2015年第05期

    善于写作高境界、大题材、全记实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轰轰烈烈地推出了他的《南京大屠杀全记实X据他说,这本书“各种媒体纷纷转载连载,30万册图书处在脱销之中,数以千万的网民争相阅读”。他又说,“尤其是作品中十问国人的内容,不仅对中国人是一种强烈的警示,而且对整个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思...

  • 历史和美学的融合——评夏坚勇《绍兴十二年》

    作者:吴功正 刊期:2015年第05期

    《绍兴十二年》作为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首先得力于作者夏坚勇先生深厚的历史功力。从作品文本看,作者的史学根基是扎实的。书尾列有“主要参考书目”,正文部分凡是直接引用的典籍均有页后的出处注释,遵循历史学的学术规范。诚然,以历史学的范式对待历史,但它又非史学撰述,而是历史文化散文,归入审美创作范畴,乃为彰显一种态度和处理方式,即以历史...

  • 毕飞宇小说的诗意

    作者:韩松刚 刊期:2015年第05期

    作为一位“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吴义勤语),毕飞宇有一种独特的“60年代生”(杨扬语)气质,这种气质落到文字里,便经由历史、记忆、故事、人物等等,在“文化乌托邦与拟历史”(葛红兵语)的叙事中,生发出或浓郁或平淡或蕴藉的诗意。是的,诗意,这个在当代小说写作中并不太为人所重视的关键词,在毕飞宇这里,有了重温的可能,有了再解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