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一个人的重和一群人的重

    作者:黄蓓佳 刊期:2012年第03期

    2008年,写完长篇《所有的》,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既舍不得离开我的故事,更舍不得离开我的人物。事实上,生命总要死去,即便我不在作品中安排这样的结局,实际生活中也无人可以恒久。然而我的情绪总是跳不出,

  • 我眼中的黄蓓佳

    作者:毕飞宇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我的家里,黄蓓佳的书特别多,差不多就是最多。一部分是我的藏品,我买的,这是黄蓓佳的成人文学;一部分是我儿子的藏品,"黄阿姨"的礼物,那是黄蓓佳的少儿文学。它们十分齐整地码在那里,蔚然壮观。它们已,

  • 何为家? 何为家人?

    作者:许钧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家"具有某种奠基性的意义,但其内涵却因时而延异。在当今的时代,家已经开始物化,"我家"往往成了"我家的房子"的代名词,家也开始了异化,家变成了巢,实在的家慢慢地出现了"空巢"。考察家的含义变迁,也许会为家之所以为家,人之所以,

  • 先锋记忆的缅怀与溃散——评马原长篇小说《牛鬼蛇神》

    作者:徐刚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当下略显寂寞的文坛里,马原的"回归"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这位昔日的"先锋派旗手",曾经叫嚣"小说已死"的文学狂徒,在封笔20年后,终于推出了长篇新作《牛鬼蛇神》。然而,这种强势的"复出",究竟是"先锋派"别开生面的"王者归来",还是"纯文学"聊胜于,

  • 《南京安魂曲》及其启示

    作者:申霞艳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当代中国,娱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历史的庄严与苦难一道被市场机制转化,祖先的鲜血和泪水一起被搅合成娱乐材料。我们心甘情愿地穿上"市场"的小鞋子,将五花八门的笑容献给历史垃圾堆。真实的苦难在"市场现实主义"的怀中被融解。在这种时代语境中,我,

  • 外孙韦柰笔下的俞平伯

    作者:邵振国 刊期:2012年第03期

    韦柰先生最近出版了一部很感人的书《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月)。书名取自1986年在"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的会上,这位现代文学巨匠、功勋卓著的红学家自己的发言:"往事如尘,回头一看,

  • “第四世界”、“第三自然”与东方生态智慧的诗性想象——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张丽军 刊期:2012年第03期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用一天时间来描写鄂温克民族一百多年的历史、四代人的生活,内容是极为庞大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既有关于鄂温克民族发展的整体性面貌,也有一个人的生活史、心灵史的描述;既有日常生活的世俗恨与乐,也有原始神灵崇拜的精神超越;既是一个女性的心灵独语,又是人与万物,

  • “东方学”式写作——读张翎的长篇小说《睡吧,芙洛,睡吧》

    作者:白草 刊期:2012年第03期

    晚清时期,某年,江汉平原一个名为顺阳村的地方,遭遇大旱,稻谷颗粒无收。刘旺财的女儿刘小河,决心帮助其父种田,为此她把裹了许久的脚放开,同时又做,

  • 诗潮中的弄潮儿——论《诗刊》与“青春诗会”

    作者:钱继云 刊期:2012年第03期

    80年代的"青春诗会"与中国新诗最具活力的诗潮、诗人数度结缘,相伴而行,成为《诗刊》社的一个重要品牌。整个80年代,前后遭遇了两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巨变。综观80年代的几次"青春诗会",有两个巅峰是独领风骚的。而与这两个波峰相生相衍的诗潮,

  • “前朦胧诗”寻踪:从《今天》到“太阳纵队”、“X小组”

    作者:王士强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朦胧诗"无疑早已成为"经典",它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甚至中国新诗史上经典化程度最高、最广为人知的诗歌流派。到目前,关于"朦胧诗"的作品以及评论已有很多,甚至存在着某种重复开采和过度开发的现象,

  •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叙事伦理

    作者:秦香丽 刊期:2012年第03期

    学界曾围绕"底层写作的道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底层文学过度彰显了道德化的写作立场,有种"铁肩担道义"的伦理架势,也有诸多评论者从分析底层文学的道德叙事入手,指出其"言外之意",渴望重建底层文学与道德的良性关系。作为底,

  • 学术诉求与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化——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

    作者:李翠芳 刊期:2012年第03期

    文学史是对文学秩序进行排列和定位的学术样态,它以"入史册"、"排座次"和"进教材"等方式确立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显然,这种被封圣和加冕的抉择中必然含有话语权力的博弈。因为"经典的确立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问题,与之相关的还有对经典确立的历史环境及其需要"。具体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方,

  • 从文学研究所到文学讲习所:论当代作家培养机制的演变

    作者:程天舒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与苏联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为文学研究所),也被认为"在基本任务、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处显示出苏联高尔基文学院的突出影响"。专著《丁玲与文学研究所,

  • 关于新时期的老舍研究

    作者:许铭真 刊期:2012年第03期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昭雪,从此,老舍研究才真正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说,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重新得以发展的老舍研究充满了勃勃生机,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老舍生平史料、老舍研究资料、老舍传记、老舍年谱等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挖掘,为80年代乃至整,

  • 读者·作家·文友——杨苡和她编注的《雪泥集》阅读随想

    作者:徐兆淮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与读者之间,本就有着天然互动的关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不可能没有拥戴他的读者群,真正喜欢阅读的读者亦不可能没有他心悦诚服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说不完的情感共鸣。这当是中外文学史上常见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