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正文】

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霍琳; 杨思存; 王成宝; 姜万礼; 温美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兰州730070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耕作方式  

摘要: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CT和RT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都显著降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NT处理最佳,>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5.8%、8.0%和13.0%,分形维数(D)降低3.6%.水稳性团聚体以ST-NT处理最佳,R(0.25)、MWD、GMD分别增加55.3%、15.1%和8.7%,D值降低0.8%.NT、ST-NT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最低,PAD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9%和7.7%,E(LT)分别降低了5.8%和7.2%.综合分析认为,深松-免耕(ST-NT)的轮耕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增加,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操作习惯,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