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杂志简介:《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16/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争鸣、阅读鉴赏、写作指导、方法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案例、语言园地、文教随笔、教材教法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4-0498
国内刊号:42-1016/G4
全年订价:¥ 537.60
创刊时间:1973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被引量:641
H指数:7
  •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评价的几个问题——汪锋访谈录

    作者:汪锋; 黄碧斋 刊期:2017年第10期

    黄碧斋(以下简称黄):汪博士,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你接受我的访谈。作为中文方面的博士,虽然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执教,但你对中小学语文的研究兴趣很浓厚,也很痴情。你对中小学语文的方方面面都很熟悉,我想,你站的高度和所拥有的学术涵养,对中小学语文的理解一定超出一线老师,这里有一些问题希望你的阐释能够对广大语文老师有所...

  • 文本改造:提升言语智慧的一种路径

    作者:李晓奎 刊期:2017年第10期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言语智慧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 从选文版本、文本缝隙到创作意图——以《窦娥冤》教学为例谈批判性思维培养

    作者:童志国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

  • 群像的隐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缺位

    作者:徐向阳; 潘芳 刊期:2017年第10期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相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正规教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它不仅传播主流性别文化知识,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语文教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在课程效果中起的作用很明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关注性别因...

  •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文体特征的弱化

    作者:吴国珍 刊期:2017年第10期

    从笔者的阅读感觉来说,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寡淡无味,不像小说。问问同学,不少也有类似的感觉。推究起来,不同民族语言背后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阅读的隔阂。可是,当笔者找来全文阅读时,发现原文的小说文体感强。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时,不光掐头去尾,中间也有不少删节,甚至改写。正是这些失去的部分...

  • 《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

    作者:王汉明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在设计《伤逝》教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后,发现它与鲁迅先生的《伤逝》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产生悲剧的缘由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特性。基于读后所得,特撰文浅析。

  • 浅议《逍遥游》总论部分的结构

    作者:陶和洋 刊期:2017年第10期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第一篇,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最核心的思想。多种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这篇文章的总论部分(即从开头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各种教材的配套教参对总论部分结构的解说基本相同,大致认为是先列述世间万物虽有大小之分,但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然后转入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具体论述,先批评四种人、宋...

  • 简单问题背后的深情——有关《项脊轩志》的三个问题

    作者:杨建华 刊期:2017年第10期

    《项脊轩志》被认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文言文,教学上一般会有“不教”“浅教”“深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个人以为,《项脊轩志》一文应“深教”。因为,《项脊轩志》文浅情不浅,非“深教”,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情和佳妙。

  • “昔日之我”与“当下之我”——《昆明的雨》情感解读

    作者:童志斌; 康乐乐 刊期:2017年第10期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 立德树人:让美学走进语文

    作者:韩小龙 刊期:2017年第10期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新常态。如果要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就必须让美学走进语文课堂。相对于各种语文教学理论,语文美学与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关系最为亲近,美学能让语文教学人情入理,亦能通过语文教学使得根据国家意志提出的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 由“蔡桓公因何而死”说开去——《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思考

    作者:万钧 刊期:2017年第10期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这篇文章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经历中,围绕着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我有几点思考:

  • 思辨阅读教学策略举隅

    作者:高良连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在当今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势下,不少师生习惯于揣度出题者之意,甚至宁愿抛弃自己的主张,做一个“圆滑的庸人”。有的教师机械地指导学生根据分值、前后题目的设置、亦或是参考答案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阅读过程缺少主动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行为,导致训练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常用策略

    作者:谢治平 刊期:2017年第10期

    王荣生教授曾说:“‘教什么’出现了偏差,‘怎么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接受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因此,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率。

  • 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实践为例

    作者:赖李真 刊期:2017年第10期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部分敢于、善于钻研和思考的教师把课改视角从课堂教学转向了课程设置。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三级课程设置,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按以往的做法,学校一般以“从上(学校)往下(教师)”的行政推进的策略进行操作,比如学校的某项特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学校就在全校展开以这项特色活动为基础的...

  • 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以《胡同文化》为例

    作者:马叶娜 刊期:2017年第10期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