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杂志简介:《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16/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争鸣、阅读鉴赏、写作指导、方法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案例、语言园地、文教随笔、教材教法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4-0498
国内刊号:42-1016/G4
全年订价:¥ 537.60
创刊时间:1973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被引量:641
H指数:7
  • 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何郁 刊期:2016年第05期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每一次改革,总是伴随着乱象丛生,比如新一轮高考改革,人们刚刚撩起高考改革面纱,许多人对改革的内容还来不及细细打量,就有质疑声、责骂声一哄而起;还比如刚刚开始的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随着“核心素养”一词浮出水面,人们还来不及讨论“核心素养”的合理性,也是风雨齐鸣,纷纷吵嚷。

  • 小说文本多路径、多元化的深度解读摭谈——以《面包》为例

    作者:徐海金 刊期:2016年第05期

    小说文本的多路径、多维度的深度解读,决定着小说“精深化、多元化”阅读的效果。如何脱离那种游离文本,抑或若即若离式的浅层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读不懂”“读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小说的“言语方式”,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 文本中的“小人物”教学中的“大世界”

    作者:李旭东 刊期:2016年第05期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主人公,时常忽略小人物在文本中特有的文学价值,而由于对“小人物”的忽略,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文本解读浅显,甚或理解错误的现象,此种对“小人物”忽略的现象理应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人物塑造不分大小,

  • 《阿Q正传》新说

    作者:陈方竞 刊期:2016年第05期

    一般被外国作家或本国作家当作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在鲁迅笔下常常被写成短篇偶或中篇,如这篇《阿Q正传》,颇耐人寻味,意蕴难以穷尽。本文旧题新说,试谈其三。

  • 撼动人心还是拷问人性?——《斑羚飞渡》的人文解读与思考

    作者:徐一波 刊期:2016年第05期

    一直以来,人们对《斑羚飞渡》的解读高度一致:颂扬斑羚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启示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感情。无疑,斑羚们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临危不乱之智慧,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自我牺牲之勇气,面对选择时表现出的自主自愿之无私,这一切都强烈地冲击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 尼采的自诩与发疯辨正——《拿来主义》的一处瑕疵

    作者:肖科 刊期:2016年第05期

    鲁迅的名篇《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每次读到这里,两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尼采“自诩”过太阳吗?尼采发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中学语文教材中难得的一对师生形象

    作者:曾藕元 刊期:2016年第05期

    小说《心声》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因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选人课改后的中学语文教材。小说中学校要上公开课《万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却被程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京京在小树林里独自朗读《万卡》,并联想起自己和万卡相似的身世,思念乡下的爷爷和小朋友,

  • 拨正偏离航向的语文课——浅谈传统语文教学的三个误区

    作者:刘传菠 刊期:2016年第05期

    当下的语文课可谓是“见花乱欲”“异彩纷呈”,很多老师打着“XX语文”的旗号游走于大江南北,很难说这些都是真正的语文课。很多老师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反复讲读,就是把语文课当做输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卡车,语文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的路还很遥远。

  • 当前新诗写作教学的再思考

    作者:杨理沛 刊期:2016年第05期

    新诗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它充分反映了人们在此过程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正如当代诗人王家新所言,中学和大学的新诗教学关涉到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未来。然而在现实中,新诗却常常被忽略和被规避的地位。

  • 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方山子传》教学反思

    作者:唐晶晶 刊期:2016年第05期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常常把课堂的有效性等同于学生的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似乎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一切,大多被排斥在教学视野之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篇好端端的作品或是被肢解成一堆语言材料,课堂被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堂,

  • 妙化清癯为丰腴——谈《大道之行也》的史料作用

    作者:沈虹 宋成伟 刊期:2016年第05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有一篇近几年才增加的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段话是孔子的言论,因为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 《再别康桥》备教手记

    作者:茹清平 刊期:2016年第05期

    2012年9月,我应邀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承担的具体任务是和韶关市一位青年教师以《再别康桥》为例同课异构。

  • 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浅谈

    作者:汪会敏 刊期:2016年第05期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 加强议论文局部议论力量之策略

    作者:郑景芝 刊期:2016年第05期

    议论文渐已成为考场作文的主流,但出彩的议论文却风毛麟角,原因自然是多方面造成的。笔者对考场作文认真研究之后,觉得其主要症结在于论证的力量不够,说服力欠缺:要么因阅历浅而人云亦云,要么因素材与观点结合松散而隔靴搔痒,要么因思维方式僵化而呆板脱节,

  • 一枝一叶总关情——以《落木与诗》为例谈微写作

    作者:张国彦 刊期:2016年第05期

    近两年高中师生对微写作的重视程度虽然高于以前,但是还没有提至应有的高度,教师对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缺乏足够地关注与深入地思考,教师常常是拍脑袋即兴布置微写作任务,学生则常是凭着臆想进行名副其实的微写作“创作”。这样的微写作是“伪”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