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杂志简介:《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16/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争鸣、阅读鉴赏、写作指导、方法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案例、语言园地、文教随笔、教材教法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4-0498
国内刊号:42-1016/G4
全年订价:¥ 537.60
创刊时间:1973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被引量:641
H指数:7
  • 如何应对语文高考回归全国卷

    作者:史绍典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15年,北京,“两会”期间,3月8日下午,教育部长袁贵仁宣布,到明年,全国25个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高考命题权再度收归“国有”。自2004年起,“在不改变统一高考性质前提下,我国在部分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的“改革”,至此无疾而终,“自主命题”将成往事。

  • 文本解读应有教师批评视角——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作者:陈治勇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专家对文本的解读关注的是对文本的理性分析、评价与判断,可以称之为“专家批评”。这样的解读并不一定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关注文本,更应关注教学,即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与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师批评”。比如对阿长脱裤子防炮的解读,钱理群先生认为:“……是语含调侃的,因为阿长所...

  • 文本解读的学生视角

    作者:薛晴 刊期:2016年第01期

    笔者以为,文本解读的学生视角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理解,二是对已有理解的超越。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学习定在“零起点”,他们已有的理解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一望而知”的层面,这就违背了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的“引导”职责,会导致由...

  • 寻求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适切性

    作者:徐余忠 刊期:2016年第01期

    语文名师韩军执教《背影》,以”生命与死亡”的哲学视角解读文本,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学界褒贬不一,叫好与迷茫、商榷与批判,热闹异常。不妨先粗略回顾一下韩军老师如何解读的。

  • 新课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与忧虑

    作者:庞仁甫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拉开序幕。作为语文教师,沐浴语文新课改风雨,酸甜苦辣感慨良多;面对新高考挑战,惶恐忐忑在所难免。回首语文新课改经历,展望新高考语文趋势,整体感受可用八个字概括:三大挑战,两点忧虑。

  •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五个层面

    作者:余文婷 刊期:2016年第01期

    关于课堂,有太多的模式,太多的标准。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似乎分数的高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显然有违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应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效的“高”主要不是考试分数的高,而在于学生每天、每节课都有收获,是一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怎样构建...

  • 讲授法与学案导学法优劣谈

    作者:潘雨欣 刊期:2016年第01期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促使着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短短几年内,“学案导学法”在国内几所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影响下,在全国多个地区的课堂内铺散开来,作为教学改革成功的一种标志。

  • 试论评点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纠偏作用

    作者:张志强 刊期:2016年第01期

    “评点”肇始于宋代,繁盛于明清。“评”是与文本相勾连的批评文字,“点”即圈点。评点者在细读与鉴赏过程中,以标志符号和文字评论努力挖掘文本之美以及美的原因,着重于章法布局、线索脉络、意象意蕴、遣词造句等形式分析,兼顾义理和内容的考察,完成自我表现和对文本的再创造。

  • 对教材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思考

    作者:苏婉谊 刊期:2016年第01期

    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就是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活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但对中学语文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审视与分析一直显得较为单薄。其中绝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对《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经典课文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的个案解读,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进行了批判。

  • “有趣”是《金岳霖先生》的文眼吗

    作者:叶军彪 刊期:2016年第01期

    《金岳霖先生》是作家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选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许多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把文章的第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中心句,并认为“有趣”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教学参考书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

  • 《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传统形象反思

    作者:张广银 刊期:2016年第01期

    《诗经·卫风·氓》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对诗中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评述传统上多是单纯、多情、忠贞、坚强等,纯为肯定和同情的,可以用“好人”来概括她;对与其对立面“氓”的评价如貌似忠厚、薄情负心、见异思迁...

  • 从祥林嫂到老王:对知识分子“愧怍”的解读

    作者:薛凯 刊期:2016年第01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杨绛的散文作品《老王》的最后一句话,对于杨绛的“愧怍”,苏教版教参作了这样的解读:“本文作者虽然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但与长期生活在困苦中并从不以为苦的老王相比,她至少衣食无忧,有起码的生活保证,不会像老王那样患了重病无钱医治,无声无息地死亡。……人人生而平等是文明社会的基...

  • 作文与思维能力培养的三组关系

    作者:凌宗伟 刊期:2016年第01期

    作文语言从来都不是作文语言自己的事,作文语言的背后是思维,它只是思维的表象。一旦我们作文教学脱离思维培育,就作文语言学作文语言,必然会引发作文语言的欺骗性,作文语言不再是生活本真的表达,我们对此应保持应有的警惕。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

  •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

    作者:周燕 刊期:2016年第01期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

  • 议论文写作如何充分说理

    作者:张小菊 刊期:2016年第01期

    “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即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网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做一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