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原道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原道》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典诠释、儒教研究、儒者行思、处士横议、《1840年以来的中国》系列书评

主管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604
总被引量:320
H指数:5
平均引文率:2.2676
  • 导言:发明治道源流 传承儒家法政

    作者:陆娓 刊期:2016年第01期

  • 修齐治平、德礼政刑:礼法传统中的治道智慧——俞荣根访谈录

    作者:俞荣根; 陆娓; 李相森 刊期:2016年第01期

    俞荣根先生,1943年生于浙江诸暨,法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法制委主任委员、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多年来,俞先生专注于法史教研与立法实务工作,致力于传统治道与法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在儒家思想与中华法系研究上成就卓著,...

  • 人性·情理·法意——亲亲相隐制的传统与当代

    作者:黄源盛 刊期:2016年第01期

    历史告诉我们,不分中外,专制皇权时代刑律的首要任务是充当"治民之具",它是统治者支配人间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传统中国法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制"并非是一种可以由个人支配的"权利",毋宁说,它是基于维护伦常秩序为目的而赋予子民的一种"义务"。而当今刑法的主要功能强调"法益保护",在于保障人类社会生活的利益与群体生活秩序的基本价值。现行的"亲...

  • 给法治以恰当位置——儒家之法治观

    作者:姚中秋 刊期:2016年第01期

    从儒家看法治,或者儒家与法治的关系这个主题,初步有三点看法:第一,儒家是主张法治的,相反,法家与法治南辕北辙。第二,法治仅为儒家治道之一端,而绝非全部。只有在此完整的治道中,法治才能正常运作。第三,百年中国追求法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反法治的。通过对上述三点的论述,得出结论为:中国如欲得到法治,就必须回归儒家;以儒家为本,中国才有真法治...

  • 论治国方略的创造性转换——从“德主刑辅”到“法主德辅”

    作者:李玉生; 韩业斌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国传统"德主刑辅"思想萌芽于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思想,经由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古代思想家的继承、改造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基于传统"德主刑辅"思想的不足并受其思维方式的启发,反思当前学术界的"德法合治"观点,本文提出应当实现治国方略从"德主刑辅"向"法主德辅"的创造性转换。"法主德辅"论主张当代中国必须坚持...

  • 儒家“义务对等”型法正义思想及其异化反思

    作者:贾永健 刊期:2016年第01期

    自始至终,儒家法思想都将世俗人际"正义"作为其终极价值追求。它以"五伦"宗法关系为主干,依据"名分相称"的公平原则,运用"礼法"在各社会主体间对等分配宗法义务——"十德",意欲塑造一个"义务对等"型正义社会,形成了其法正义思想体系。然而在传统法制史中,它却异化为了"义务本位"的不公正法律制度。这并不能否定儒家法正义思想的自洽存在,但警示...

  • 孟子治道观之理路辨正

    作者:董宇宇 刊期:2016年第01期

    孟子治道观的理路是:真正以人类总体的生存实践(而非转而以某种概念)作为起终点,"仁者,人也"是人面向现实生存悲剧性的自证;从多个维度揭示仁心一仁政这种根本的应然状态与治道取径,超越制度设计、进入信仰世界而积极推动经世立制;以情(情景、情感)为本对生存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观"与"辩",从而保证治道因时制宜地源源生成;基于人类总体的必然要...

  • 论传统治道中君罪的形成与消解

    作者:周东平; 李勤通 刊期:2016年第01期

    君罪指君主所犯下的罪恶。中国古代的君罪起源甚古却又逐渐消解。其中,德、公、忠等观念在君罪的产生与消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与罪一体两面,君德的存在意味着违德则为罪,它从观念与制度两个层面形成对君权的制约。公则有两面性,一方面公与君有所差异,君主以私害国公则为罪;另一方面公与君在某种条件下合二为一,罪君则害公。忠则最大限度地消...

  • 中国古典士人政治——基于钱穆先生的阐释

    作者:任文利 刊期:2016年第01期

    本文以钱穆先生所论为基础,尝试对于中国古典士人政治作一概论。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其一,中国古典政治是君主制下的士人政治,其基本形态为"君臣共治"。"共治",使"家天下"的君主制与"公天下"的士人政治之间维系了某种平衡,同时,二者之间亦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其二,士人政治的制度基础为科举制,与科举制相匹配的,则有作为"养士"机制的官学教育。...

  • 儒家“有治人无治法”思想的吏治实践——以清初钱粮考成为中心

    作者:魏敏 刊期:2016年第01期

    儒家强调"人存政举",法家强调"不务德而务法",双方主张的不同在于强调处于决定性地位的是"人"还是"法",但儒家并不否定良法,法家亦不反对为善。在清初制度建设时期,究竟应该"治人"还是"治法",从统治者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自明。本文以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钱粮征收为例,探讨清初相关政策的试错,以考察当时实践中"治法"之困境和随之被提起的"...

  • 民初大理院民事裁判中的“礼”

    作者:段晓彦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华法系从法统的外在结构上是一个"礼法"法系。在中华法系解体之后的民初,"礼"依然存续于司法实践中。大理院对"礼"的适用方式有二种,第一为忠实地遵守贯彻"礼"的精神、观念或制度;第二从语词和观念等层面对"礼"进行间接转换。"礼"在大理院民事裁判中承载着寻绎立法意旨的和诠释法理念两个方面的功能。大理院在司法中一方面积极带来新法理,同时...

  • 居间运度——形而中学申衍

    作者:周瑾 刊期:2016年第01期

    道与器,《易传》用以称谓形而上者、形而下者。一系列新诠由字眼句脉入手,旨在贯通形而上下。徐复观标举形而中学,颇具启发意义,可以变通引伸之。呼应显形隐象,人与物交互为体而妙合于技。根源乎大化,本原艺术居间运度,道器乃得联绵协调,随其调节而迭互涌兴。

  • 构造禘祫——论郑玄之推论依据及特点

    作者:马清源 刊期:2016年第01期

    禘祫理论,自古争论颇多,而郑玄更是其中无法回避的关键人物。其在经学史上首先构造起一套完整、有系统的禘祫理论,较为完美的解决了经典中的不同记载。本文首先构拟郑玄推论禘祫问题核心——禘祫年之疏数的具体过程,向读者展示不同于先前认识的郑玄的推论依据及其推论特点。其次选取郑玄禘祫理论中禘祫分合、禘祫时神主排列等问题,对比郑玄与其...

  •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政权合法性与文化主体性的认同

    作者:苑青; 张宏斌 刊期:2016年第01期

    鲜卑拓跋氏集团建立的北魏政权,从拓跋珪笼络汉人士大夫、仿中原政权体制定鼎称帝,到拓跋嗣、拓跋焘基本奠定疆域版图,在朔北地区与汉族豪强共治天下,再到文成、献文帝休息守成、巩固帝国体制,基本上将汉化一步一步推向了深化。进于孝文帝时期,则是汉化的高峰,文物冠冕、政治体制、语言服饰、婚丧嫁娶、姓氏族属,无不参照中原制度。故文中子云:"...

  • 遗民与降臣——宋元之际明道书院山长的选择困境

    作者:赵路卫 刊期:2016年第01期

    明道书院为南宋规制最为完备的书院,讲学于此的山长俱为一时之选,他们的文章道德曾为当世所推崇。在这些山长之中,胡崇、周应合和吴坚虽以宋臣之身经历了宋亡元兴的过程,在道德感召与现实处境之间面临着选择困境。理学的熏陶、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要求他们为宋守节,宋亡时的政治形势及个人际遇的不同导致他们最终成为遗民或"降臣"。本文拟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