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原道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原道》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典诠释、儒教研究、儒者行思、处士横议、《1840年以来的中国》系列书评

主管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604
总被引量:320
H指数:5
平均引文率:2.2676
  • “儒学与公共领域”暨《原道》20周年研讨会纪要

    作者:陈明 刊期:2015年第01期

    孔子2565年暨耶子2014年12月20日上午,“儒学与公共领域”暨《原道》辑刊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众多儒家学者和跨学科青年才俊出席座谈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会议录音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 《原道》的历程和大陆新儒学的崛起——纪念《原道》创刊二十周年

    作者:杨万江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了《原道》在过去二十年的思想学术历程,并在“原华夏文明之道”的使命上,描述了“大陆新儒学”的形成及其思想学术的初步成就和格局,以此纪念《原道》创刊二十周年。

  • 宋代法律与风俗的冲突及其化解——以“士庶丧葬法”为中心

    作者:王忠灿 刊期:2015年第01期

    宋代处于传统社会转型期,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法律与民间风俗常有冲突,并尤其体现在士庶丧葬领域。面对冲突,宋代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士庶丧葬法”,另一方面以和缓的方式执法。宋代“士庶丧葬法”包括律典正文、士庶凶礼和应时诏敕,其核心原则有三:明棺椁土葬之制,复士庶丧葬之礼,严丧葬逾礼之刑。作为执法主体的宋代士大夫则在深入...

  • 世变与卫道——宋代“造妖书妖言”罪的演变与士大夫的司法应对

    作者:乔惠全 刊期:2015年第01期

    《宋刑统》的“造妖书妖言”罪沿袭唐律,规制的内容仅限于危及社稷的言论与书籍。在敕中,自五代始,造妖书妖言罪规制的内容由言论转向民间宗教,扩张为“传习妖教”罪,再变为“吃菜事魔”,即由“妖书妖言”演变为“妖教”。士大夫对“妖教”案件的处理可以视为士大夫对社会变迁中儒家价值系统危机的捍卫。

  • 必也使无讼乎:清代乡里调解的理性与经验——以巴县档案为素材

    作者:陆娓 刊期:2015年第01期

    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以儒学为尊的中国古代官方,也无时不将此思想传递给小民。但是在清代基层档案中,民众动辄将纠纷诉至官府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在“无讼”统治思想下,渐成“健讼”四起的局面。为减轻讼累,官府将自身一部分的司法职能以承认乡里长老调解权威的方式下放至基层,这种制度即为乡里调解制度。本文以巴县档案为...

  • “中体西用”:儒家宪政思想的中国叙事——以康有为为考察中心

    作者:张敏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体西用”是在西潮东渐的转型期对中西文化的一种定位,是儒家宪政思想的追求。康有为提倡“中体西用”,选择渐进改良,并建构了儒家宪政制度安排: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君主立宪制。康氏采取“通古今之变”的论证模式构建其政治图景,保持了历史连续性,反映了过渡人的文化焦虑。百年后的大陆新儒家与康氏有相似的历史际遇,行走在康氏开辟的论证道...

  • 儒学与宪法三题

    作者:徐辰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儒学面临了全面的“去建制化”困境,民初制宪中的儒学“入宪”与“出宪”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在儒学最终告别宪法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形式上彻底地“去儒家化”。但宪法是现代政治最重要的价值载体,复兴中的儒学不可避免地再次面临其宪法定位的问题。现代的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正式重启了有关儒学宪法性意义的讨论。不过,两者...

  • 法治中国化、治理现代化与儒家治道

    作者:吴欢 刊期:2015年第01期

    我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治理秩序史和法治中国化两个领域。传统中国国宪、宋代司法传统和近代行政法史是我在第一个领域关注的话题,三者分别回应了华夏先贤如何通过发明和运用治理智慧为共同体实现宪法意义上的“安身立命”,宋代治理者集团如何通过建章立制和断狱听讼因应“人心政俗之变”进而重建社会,民初平政院法政人如何通过裁决行政诉讼案...

  • 中国古代礼仪禁忌的性质、功能及当代价值

    作者:刘兴钧; 陈强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古代的礼仪禁忌意味着对那些神圣的、不吉利的或不洁的事物,一般人不能触摸或接近。其性质即为对神圣事物的尊重、对不吉利事物和不洁事物的回避。其功能包括正言行、严尊卑、明人伦、防淫乱、避祸害五个方面。有必要重新认识儒家礼仪,发掘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能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与规范,使之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应当遵守的礼仪...

  • 对“世界需要孔子拯救”传言的考察及反思

    作者:王奇昌; 杜星怡 刊期:2015年第01期

    近些年来,所谓“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体宣言只有孔子才能拯救21世纪的人类”的传言,在社会上颇为流行。这里面有孔子固有的巨大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其部分拥护者在西方文化颇为强势的大背景下有意或无意地借助外国人之口来提升孔子地位的具体体现。但对孔子的这种神化,一方面会给部分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疑虑的西方人以攻击中国的口实,另一方面...

  • 尚友方外:庄子之反轴心突破

    作者:汲喆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文明的轴心突破不仅体现为对政治的道德批判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普遍主义,同时也体现为对道德的历史与文化有限性的批判,其代表就是庄子。以其“方外”的概念,庄子拓展了中国思想者“出离”的想象空间。他拒绝以宇宙秩序神圣化任何现世秩序,提出以“无为”暴露、干扰乃至化解权力的有为。庄子的政治思想既是轴心突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轴心突...

  • 《论语》语录中的矛盾及其解释

    作者:邓梦军 刊期:2015年第01期

    《论语》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孔子言行之间的矛盾;第二,孔子与弟子言行之间的矛盾;第三,弟子言行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儒家内部相互讨论妥协的结果。矛盾的存在揭示着一个重要现象:《论语》是在“儒分为八”后,各流派为了防止因内讧而造成儒家衰落,并借此重新统一儒家而“相与辑而论纂”的结果。它包含的不...

  • 先秦“圣人”道德形态嬗变的伦理意蕴

    作者:胡芮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以道德形态学的方法,考察先秦一段(上古时期到孟子为止)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中的“圣人”形态,区分了圣人发展变化的三种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圣人”、作为精神象征的“圣人”、作为道德典范的“圣人”。借分析“圣人”这一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展现其在先秦一段历史时期之内的道德形态变化过程中呈现出的伦理意蕴。“圣人”由上古社...

  • “王霸之辨”的推进与异化:以《荀子·仲尼》为中心

    作者:宋健 刊期:2015年第01期

    荀子关于“王霸之辨”的理解,至少有三方面的推进:其一,扬弃了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模式,代之以“王”“霸”“权谋”的三分格局,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价值可能。其二,打破了只从“君”“民”两维论说“王”“霸”之别的固有思维,充分重视“能臣贤相”的政治作用与历史意义,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主体担保。其三,建构了价值理性与...

  • “心者,人君之本”——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

    作者:夏福英 刊期:2015年第01期

    作为帝王之学代表作的《大学衍义》提出:“心者,人君之本。”这个“心”指的乃是君主的主导思想。君主要领导好他的国家,需要君主有一个正确的主导思想。而为了保证君主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真德秀提出了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加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