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

亚太经济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杂志简介:《亚太经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5-1014/F,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亚太纵横、亚太金融、亚太贸易、国别经济、跨国公司与亚太投资、中国对外开放、台港澳经济

主管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6052
国内刊号:35-1014/F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福建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92
复合影响因子:1.48
总发文量:1668
总被引量:10129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3.2404
立即指数:0.0843
期刊他引率:0.9717
平均引文率:6.4775
  • 对外贸易变动对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影响的计量分析

    作者:王悦 刊期:2007年第01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将进一步加强,本文运用理论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验证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存在,还证明了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有明显的影响。

  • 区域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晓宝 刊期:2007年第01期

    近二十年来,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区域化格局更为突出。二者引发全球生产要素再配置和贸易格局发生重要转变,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运用高级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用数据和模型对区域化分析,着重对区域化对生产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东亚实践

    作者:钟乃仪 刊期:2007年第01期

    企业活动的国际化在东亚日渐形成的国际分工体制中是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探索其为何要走向国际化,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显然具有适时和现实的实践意义。在当前分工最活跃的东亚地区,这些理论的新发展正在被实践所证实。

  • 新经济、后发优势与东亚可持续发展

    作者:侯高岚 刊期:2007年第01期

    虽然同属于“东亚模式”,但日本和台湾在信息化赶超过程中却形成了显著不同的模式,并导致了二者在新经济条件下经济赶超的失败和成功对比;以日本和“四小龙”为借鉴,东亚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才能成功实现经济赶超;为了实现东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重塑“东亚模式”。

  • 论东盟五国的企业竞争力

    作者:王勤 刊期:2007年第01期

    从总体上,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国内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水平滞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因而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

  • 福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作者:张进华 刊期:2007年第01期

    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预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建立必然会对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条件,以及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和产业选择,以谋求更快发展。

  • 中国与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

    作者:王丽娅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币金融合作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本文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对区域金融合作的步骤、路径选择及如何推动区域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货币联盟的形成,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 闽籍华商以及福建-东盟的农业经贸交流

    作者:陈彤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介绍古代泉州港与海盟路各国的农业交流。并阐述华侨、闽籍华商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现状,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福建外向型农业在东盟的发展战略。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扬帆远航正其时

    作者:黄君宝; 毕世宏; 马德安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和对我国圆际经济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合作提出了战略构想和相关的举措。

  • 劳动力跨境流动和东亚货币合作

    作者:林晖 刊期:2007年第01期

    劳动力要素在货币区内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跨境流动性是货币合作机制得以长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东亚各国和地区目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征对劳动力跨境自由流动构成阻碍.必须进行双边和多边的统一和协调,以促进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合作。推动货币合作进程。

  • 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许长新; 张挂霞 刊期:2007年第01期

    文通过构建IBSS体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后,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国际资本结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未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还需要从加强宏观经济和完善银行体系自身着手。

  • 韩国工业化历程及其启示

    作者:李怡; 罗勇 刊期:2007年第01期

    韩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速度为世人瞩目。其工业化历经了轻工业-重工业-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几个发展阶段,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出口导向模式。在工业化过程中,韩国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并非常重视“自立化”问题。中国正步入重工业化时期在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同时,要学会摆脱依附,逐步自立。

  • 中印非政府组织(NGOs)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涛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印度和中国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比较两国NGOs在政府的管理政策、法律地位、资金来源度外资的影响力、民族宗教特性、组织治理绩效等方面的异同,以探讨适合亚洲地区特色的NGOs扶贫开发机制。

  •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研发活动比较

    作者:孙瑶 刊期:2007年第01期

    美国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与印度的研发活动模式和重点是有差别的。中国在吸引美国制造业研发投资方面和印度在提供研发服务外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使中国和印度在吸引美国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质。

  • 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

    作者:李非; 熊俊莉 刊期:2007年第01期

    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和地区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两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各自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政策。经过十多年发展,两岸高科技产业已经各具规模和特色,在此进程中两岸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合作也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