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探索 后殖民时代的徐悲鸿意义再观看 【正文】

后殖民时代的徐悲鸿意义再观看

作者:王文娟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100872
徐悲鸿   后殖民时代   文化建设   文化保藏   文化输出  

摘要:五四时代的徐悲鸿,有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之时代烙印,但他不是出于弱者的民族自卑,而是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他毕生提倡艺术兴国,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不仅开天辟地地改良中国画,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他的亚洲足迹和欧洲巡展都避免成为“被看”的“他者”形象,改写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乃至失声状态,努力与第一世界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徐悲鸿极富后殖民时代的当代意义。他启示我们在今天民族化和现代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律背反的焦虑中,既不失去现代性进程中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坚持发出东方本土自己的声音。当然东方发声也包括一切友好关注东方与世界和平对话、健康发展的人们,这是“全球化”语境中,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砥砺共进。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