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Arts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艺术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史、东南亚艺术、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艺术理论与批评、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

主管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1003-3653
国内刊号:45-1077/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2
复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2084
总被引量:4251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5
期刊他引率:1
  • 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傅抱石晚年心路历程试探

    作者:万新华 刊期:2017年第0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毋庸置疑也作用于傅抱石。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傅抱石逐步完成绘画创作的转变,社会政治地位也日益巩固,从最初的边缘化状态逐渐走向江苏美术创作的核心。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与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不理解到接受,到认同,到歌颂,到迎合,再到趋从,由一个游离于政治之外的自由...

  • 戴本孝1666~1668年的北游始末——兼论其《赠冒青若山水册》中的自我遗民形塑

    作者:付阳华 刊期:2017年第05期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之终点,“余生”之起点。其次,戴本孝的北游包含着投诗、赠画、怀古、写生等文化活动,而他在这些活动中...

  • 嵇康琴德最优与丽琴新声辩证论

    作者:叶当前 刊期:2017年第05期

    嵇康重视琴德,其《琴赋》沿袭汉魏乐赋套路,铺叙在崇高的审美境界中发现琴材,在能工巧匠分工合作之下制造出“何其丽”的琴体,由“壤艳奇伟”的琴家演奏出“何其伟”的新声、美声,在儒家乐教基础上表达了崇高与富丽的美学旨趣。

  • 中西方艺术风格形态观之比较

    作者:徐慧极 刊期:2017年第05期

    艺术史的写作以艺术风格形态之嬗变作为轴心加以展开,而艺术风格形态观之不同是不同艺术史有不同撰写体例和门类选择侧重点的根本所在。中西方在对主客关系、时间空间关系的认识上有根本之区别,导致艺术风格形态分类标准不同,艺术史中所企慕的理想艺术门类典型有所不同,具体到艺术语言表现方式上技法、构图均有不同。

  • 艺术的结构与能动性

    作者:罗伯特·莱顿; 关祎 刊期:2017年第05期

    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在1998年出版的《艺术与能动性》(Art and Agency)书中重塑了艺术人类学、艺术史以及艺术考古学的研究。盖尔提出的这种艺术理论既不基于美学也不基于视觉沟通。他认为艺术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通过能动性来促进社会关系。艺术的结构主义观点以杜尔干的图腾艺术分析作为代表,而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结构分析...

  • 艺术人类学:研究视野与当代趋势

    作者:斯图尔特·普拉特纳; 李修建 刊期:2017年第05期

    人类学家对艺术的研究依据民族志方法,集中于对边缘和异域社会的研究。人类学家将艺术生产视为一种嵌入于艺术界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活动。仅仅关注艺术品,而忽视促使其生成的一系列复杂的人类关系是错误的。早期对小型部落社会艺术的研究,集中于确立艺术品的文化起源,以建立类型学的分类,满足西方博物馆管理者的需要。最近对第三世界艺...

  • 文化生态变迁与族群认同的艺术表达——以哈寨布朗族为例

    作者:李世武 刊期:2017年第05期

    艺术作为文化表征之一,往往成为族群认同的表达方式。特定文化生态中的艺术语汇,隐藏着族群认同的信息。在遭受压迫的贫弱时代,艺术可以是弱势族群表达反抗意识与政治诉求的形式,艺术也可以是他者曲解、嘲弄弱势族群的工具。在不同文化生态中,艺术在表达族群认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概而言之,在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族群艺术往往表现...

  • 垤施村寨则比乐队七重奏的旋律织体

    作者:吕钰秀 刊期:2017年第05期

    云南东南边哀劳山深山里,有一个以彝族尼苏人为主的小村寨垤施,存在一种古老的,由四弦、三弦、二胡、笛子、巴乌、草杆、树叶七件乐器组成的乐队。他们为村落娱乐聚会时的歌唱与舞蹈伴奏,并于1954开始,陆续走出山寨,于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演出。其中一种歌舞形式,尼苏人称为则比,汉族人则称其为乐作舞,亦是用此乐队伴奏。今天的则比由13段...

  • 多元求真立足本土——“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暨广西南宁第五届ICTM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述要

    作者:楚卓; 肖艳 刊期:2017年第05期

    为深入传承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积极拓展非遗项目与高校研究合作平台,由广西文化厅非遗处、广西艺术学院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多声部音乐研究组共同主办的“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暨广西南宁第五届ICTM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7~12日在广西艺术学院顺利召开。这是ICTM多声部音乐研究组第一次来中国交流,...

  • “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暨广西南宁第五届ICTM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学术访谈录

    作者:肖文朴 刊期:2017年第05期

    多声部音乐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空间普遍缩减,如何有效保护和发展它们是世界性的新课题。通过访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围绕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广西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愿景,多声部音乐涉及的文化认同观,多声部音乐理解的新视角。访谈内容的问题意识具有学科的宏观性、前沿性和现实性,能给多声部音乐的保护和研究带来启发。

  • 隋唐百戏表演概述

    作者:成军 刊期:2017年第05期

    隋唐百戏继承了中原、四夷以及外国散乐之精华,无论节目内容还是表演形式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顺利开展百戏竞技与展演工作,隋唐帝王多在京师、洛阳等地专设“戏场”“乐棚”等娱乐场所。隋唐百戏表演活动的大力开展,不仅检阅了太常、教坊等职业演员的技术水平,也为民间艺人提供了技艺展示的广阔舞台。不仅如此.隋唐百戏表演为我国歌舞“...

  • 梅氏三代与“娼优合一”时代的终结——基于《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的讨论

    作者:吴路伟 刊期:2017年第05期

    由于婚姻和职业都受到了以政治为主的压制与隔离,堂子时代的梅氏三代婚姻是“内群婚配制”,职业为男旦。梅氏三代的交际圈皆为伶人,呈现出固定性和封闭性,直接导致伶人阶层的集体而非个人主体的贱民特性的形成。在晚清政治动荡和社会人口流动的情况下,旗人社会瓦解,融入伶界,生角势力壮大,旦角逐步衰微,而堂子作为男旦与老斗诗酒唱和的...

  • 左剑虹国画展

    刊期:2017年第05期

    左剑虹,广西灌阳人,祖籍湖南湘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学院院长、漓江画派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山水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漓江画派》丛刊副主编,桂林致公画院院长。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以及历次漓江画派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