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Arts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艺术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史、东南亚艺术、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艺术理论与批评、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

主管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1003-3653
国内刊号:45-1077/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2
复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2084
总被引量:4251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5
期刊他引率:1
  • 罗布泊雅丹壁画墓考察

    作者:李青 刊期:2014年第02期

    2003年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被盗的雅丹壁画墓,是一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贵族墓葬。其具体年代约在3—4世纪之间,其民族属性近似果特人。墓中残存的壁画,具有丰富的东西方文化特征和宗教(佛教)内涵,壁画的造型和绘制技法具有鲜明的中亚艺术特点。该墓葬壁画的发现,填补了楼兰艺术史中的一个空白,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美术史提供了珍...

  • 身份与趣味:陈洪绶的人物画

    作者:吴蒙 刊期:2014年第02期

    陈洪绶本身的经历(出身、师承、职业生涯等)就显示出其身份的极度复杂性。他综合了两种相对立的画家身份——职业的(民间画家、宫廷画家)与业余的(文人画家),能够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出入自如。他的人物画也因此带上了不同趣味(高古、怪异、装饰),虽然这种趣味有时也似乎包含了相对立的因素,但总能通过画面形式如线条、色彩、人物的形貌...

  • 石涛离京南归途中交游和艺术活动考

    作者:陈国平 刊期:2014年第02期

    清康熙三十一年壬中(1692年)八月初,石涛在北京金台书院赋诗告别诸友,是年仲秋末开始南归之旅。途中,其舟泊泊头镇,过故城河、临清闸,过夏镇,途经扬州回到南京,看望了将近三年未见面的师兄喝涛,并庆贺田林五十寿辰。之后重游了溧水和新安练江,作画以记。

  • 新中国第一次海外艺术展的模式与意义——1950年苏联“中国艺术展”

    作者:赖荣幸 刊期:2014年第02期

    1950年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览会”,是新中国成立初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次重大活动。作为新中国的首次大型对外艺术展览会,1950年苏联“中国艺术展”承担着展示新中国形象、传播友谊和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其展览模式和经验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 艺术史的新视野——从《赞助人与画家》看哈斯克尔的艺术史研究特色

    作者:亓文平 刊期:2014年第02期

    哈斯克尔是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史家,他在关于艺术赞助、趣味史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了艺术史研究的新方向。他的专著《赞助人与画家》已经成为艺术社会史中关于赞助人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中西方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部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哈斯克尔艺术史研究中的原创性、反对教条、注重殊相研究等特色。

  • 论广西青白瓷的产生、传播与发展

    作者:陈方 刊期:2014年第02期

    青白瓷是广西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宋时广西地区地理环境优越,造瓷原料丰富,北人南迁使北方制瓷技术得以在南方传播。这些都为该地区青白瓷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广西青白瓷约于北宋中期开始创烧,于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达到鼎盛、其既有对景德镇青白瓷的仿效和借鉴,同时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 龙桥排兵:贵州傩仪桥案研究

    作者:凡建秋 刊期:2014年第02期

    桥案是用于傩仪、安魂、祈福、度戒等民间宗教仪式的一种法器,是天上与人间象征性的联通桥梁。桥案属于民间宗教绘画的范畴,宽(1.3m左右,长3~25m不等,绘有上百个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以天上神灵为主,还有人间傩坛场景以及主持傩仪的法师形象,兼具宗教性和艺术性,内容丰富,涵盖了民间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

  • 毛南族“肥套”的文化意蕴

    作者:韦海燕 刊期:2014年第02期

    “肥套”是毛南族的还愿傩戏,其出发点是向万岁娘娘、雷王等神灵及先祖表示感恩,本质是毛南族人生育信仰的体现。“肥套”中的神坛布置、主要程序、师公唱本等都与生育相关。

  • 论视像叙事形式演变中的电影艺术

    作者:刘志 刊期:2014年第02期

    电影由传统的视像叙事艺术发展而来。这一发展过程有着艺术形式的内在演变逻辑。作为现代综合艺术的电影,继承了传统视像叙事艺术的诸多特征。它是以“外形式”审美地呈现“内形式”的五维空间艺术。当前的电影发展过分关注和突出“外形式”而忽视了“内形式”,违背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 中国前卫艺术的“弱”生存策略

    作者:杨彪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中国前卫艺术一直以一种“弱”姿态生存。这种“弱”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去政治的世俗化表达,发挥前卫艺术对体制的批判作用;二是个人化的专业表达,强调观者的介入,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三是去专业化与空间介入。努力拓宽前卫艺术的生存空间。

  • 图文关系:插画的现代转变

    作者:查赛 刊期:2014年第02期

    图像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能力,但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逐渐取代图像,成为交流与记录的主要工具。图像与文字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如今,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图像的创作与传播日趋简化,图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愈加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图像化时代的来临也使插画这门艺术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文化身份的特征与建构

    作者:吴昊宇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具有历史性和变化性两种文化属性。其文化身份具有延续性、国际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在建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文化身份时,要正确处理其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关系;树立主体意识,摒弃艺术“进化论”思想;树立可持续观,进行长期构建。

  • 声情并茂:传统声乐表演理论对声、情关系的阐述

    作者:胡晓 刊期:2014年第02期

    关于“情”与“声”的探讨,贯穿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传统声乐表演理论的典范,“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漫长声乐艺术发展中无数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高度概括,更与传统对内容与形式和谐一致、融汇贯通之美的审美要求高度契合。其中,声以载情,情以声达,声与情互为生发之力。

  • 从黑格尔美学观看赣南采茶戏杂调

    作者:王伽娜 刊期:2014年第02期

    以黑格尔的审美标准来看,赣南采茶戏杂调有五美。节拍和旋律的重复整齐一律;节拍、调式、旋律、结构比例对称;和声与和声、唱腔与过门、弦路与调性之间的关系符合规律;节拍、旋律、和声、器乐、歌词与音乐的配合体现出和谐之美;唱词表现了赣南人民丰富的生活与情感,体现出统一之美。

  • 歌剧思维与东方美学传统:金湘歌剧《原野》美学观与创作观

    作者:曾婀娜 刊期:2014年第02期

    从歌剧结构、语言、创作观念到创作技法(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并存的双重结构、戏剧与音乐相互渗透的音乐语言、多元化创作理念及融汇中西的创作手法),金湘歌剧《原野》处处渗透着“歌剧思维”理论,也蕴含着空、虚、散、含、离的东方美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