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Art Education

杂志简介:《艺术教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8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家论坛_艺术与经济:艺术经济学之建构发展、问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审美与教育、艺术广角、...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2-8900
国内刊号:11-1188/J
全年订价:¥ 56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19627
总被引量:16518
H指数:19
立即指数:0.0025
期刊他引率:1
  • 走出社会中国画教学的误区——兼谈社会中国画教学须从兰竹梅菊抓起

    作者:刘友亮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中国画的社会教育“热”得异乎寻常,它作为一种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社会艺术教育现象,已成为专业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但是鉴于目前多元投资、多方位办学的实际情况,社会中国画的教学良莠不齐。

  • 搭建崭新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就中央美院成立中国画学院访潘公凯院长

    作者:徐良瑛 刊期:2006年第03期

    记:您从中国美院调任中央美院,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位担任过两所最著名美术学院院长的人,而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您父亲也曾是中国美院的掌门人,由此在美术界留下了“父子院长”的佳话。您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

  • 红门之行——新西兰艺术教育家杰夫·洛克哈特先生访谈录

    作者:张诗林; 徐良瑛 刊期:2006年第03期

    2005年10月18日,我们走近了刚走下亚洲艺术教育论坛的新西兰中学艺术教材编委会顾问,视觉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杰夫·洛克哈特先先生。置身于北京角楼的红门画廊,在现代艺术的氛围中,我们围坐一隅,开始了非常轻松的关于艺术教育的对话。

  • 艺术,在“对应”中升华——写在北京市少年宫成立50周年之际

    作者:赵志红 刊期:2006年第03期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人才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似乎是我们应该首要思考的和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艺术不是技术,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其熏陶的结果就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加深人的文化修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培育崇高的情感。

  • 田培培与“天天艺术”

    作者:阿沫 刊期:2006年第03期

    田培培,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梅地亚电视少年艺术团艺术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86年起至今致力于高等院校专业舞蹈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及创作工作,尤其在综合性大学舞蹈艺术培养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智慧。

  • 塑造人格是艺术教育的终极使命

    作者:赵先正 刊期:2006年第03期

    塑造完美的人格已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主题之一。艺术教育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崇善尚美、培养完美人格方面发挥过或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高校音乐、美术专业教学的规范化

    作者:蔡军波; 张婷 刊期:2006年第03期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音乐、美术是比较特殊的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物理、化学等能够为国家创造实体性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专业发展的同时,音乐、美术这种艺术类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某些高校甚至成为特色的支柱性品牌专业。

  • 声乐教学中应注重表现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军 刊期:2006年第03期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声乐课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感受音乐的内涵、艺术而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试论音乐兴趣培养

    作者:赵慧颖 刊期:2006年第03期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 对美术高考中造型基础课考试安排的几点思考

    作者:胡学军; 王敏 刊期:2006年第03期

    本文从美术专业招生考试的现象入手,分析了国内美术院校在录取考试中对基础课测试、考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的不合理性、对现行考试方式和内容、对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利,提出按专业特点,要多元化、针对性地安排考试内容和测试方式,注重造型能力,走技术和理论的全面考察的道路,是探索高等美术院校录取考试的必要模式。

  • 对美术专业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教育之浅见

    作者:张婷 刊期:2006年第03期

    美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语言,美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渴望,每个人对美追求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审美也是无时无刻的正在进行着。笔者在某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的美术专业教学工作中接触到了一批这样的聋人美术专业大学生,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用言语来传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但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用画笔描绘...

  • 浅谈艺术感觉

    作者:牛占国 刊期:2006年第03期

    在艺术场合总听到“有感觉”“没感觉”“感觉不到位”的说法,可见“感觉”对于艺术有多么重要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酸、甜、苦、辣、咸五味的感觉,喜、怒、哀、乐情绪的体验,然而谈及艺术上的“感觉“,就让人感到有些玄。

  • 精神分析美学与艺术创作心理

    作者:马健昕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一、将精神分析美学引入对艺术创作心理的研究 西方20世纪以来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艺术的发展,从心理层面上对艺术进行理解,对于我们不断地探求心思活动的规律,丰富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是有益的。心理学并不是直接研究艺术但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

  • 谈艺术设计色彩基础课教学

    作者:邵若男 刊期:2006年第03期

    色彩的表现性教学主要是研究色彩给予人的心理影响,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利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

  • 坚持与妥协——浅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特质

    作者:李颖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的划分。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与导演作品的风格、观念、题材等并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