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

粤海风杂志 省级期刊

Yuehaifeng

杂志简介:《粤海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33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香港、专题·聚焦_文化强国视域下戏曲电影发展研究专题、理论·瞭望_蒋述卓文化诗学评论小辑、文本·场域、文本·场域_...

主管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7183
国内刊号:44-1332/I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1581
总被引量:1094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信誓旦旦的时代

    作者:徐南铁 刊期:2013年第06期

    有一天随便调台看电视,遇到一档青年歌手的PK节目。依时下的惯例,脱颖而出的胜者和黯然退场的败者都需要当众感言几句。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讲话中都喜欢用"真的……",比如"真的好喜欢","真的、真的好感动","真的要谢谢你们"等等。无论是胜者负者,都喜欢这样表达自己的内心,似乎是生怕别人不相信,因而要努力强化情感的诉说力度。有人认为这...

  • 诡画神游·理性和感性的艺术功用

    作者:刘一行 刊期:2013年第06期

    1.人的思考主要针对"概念"之前的"关系"2.这涉及两方面:一,形成概念。这由理发一思维完成。

  • 从“异化”依赖看群己权界的消亡——关于“棱镜门”的反思

    作者:刘方 刊期:2013年第06期

    距棱镜门事件爆出已经过去了数月,做出种种窃听、监视国民勾当的"民主政府"俨然已经找回了自己的遮羞布,依旧捡起被自己踏至粉碎的"民主"旗帜摇旗呐喊。而彼时参与抗议游行示威的男男女女也已渐渐将此遗忘,他们回到家中依旧把玩着手机,对随处可见的监视器熟视无睹,肆无忌惮地在电话里交谈各种话题,仿佛"棱镜"已在抗议声中死亡。人类有史以来最大...

  • 重读别林斯基

    作者:李建军 刊期:2013年第06期

    15月26日,是别林斯基辞世的日子,而2013年,则是他逝世的第165个年头。在这个文学风尚不断变换的时代,别林斯基已然是一个黯淡的名字;在那些趋新求异者的眼里,他的文学批评,也早就过期失效了。但是,在我看来,别林斯基是自己时代文学的引路人,是普希金等大师的知音,是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伟大作品的助产士。他的堪称经典的文学批评,不仅...

  • 鲁迅文化形象新论

    作者:王进 刊期:2013年第06期

    鲁迅的文化形象问题,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瞿秋白的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再加上的《新民主主义论》,似乎是为鲁迅做了历史的定格:瞿秋白的论断是:'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

  • 颜回之忧——我所知道的张晖,和我所理解的张晖之死

    作者:张霖 刊期:2013年第06期

    张晖的去世在知识界引来如此巨大且持久的震动,他被誉为"师门的颜回"、"一代青年学人的杰出代表"是我所未能料及的。张晖生长在上海崇明岛上一个普通的工农家庭。虽无幼承庭训的优越知识环境,但他自幼生长于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中,其家族完好地保存了传统儒家社会对伦理纲常的重视和耕读传家的传统。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孤悬海上的崇明岛而言并...

  • 牛汉:“务请站在史家的立场上”——回忆我与牛汉先生的交往

    作者:秋石 刊期:2013年第06期

    牛汉先生走了。走的那天是9月29日,高龄90岁。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又一位慈父、良师、益友。更令我痛惜与感伤的是,他是扶持我走上学术道路的前辈。大约是在1987年的12月中旬的一天,浴火重生的我,自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来到京城。在北京,一位数年前我结识的《当代》老编辑领着我来到了北二环路旁东中街42号(今保利大厦后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家属宿...

  • “病态社会”中的尊严与冷漠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13年第06期

    我的手机上早晚各能收到一次"新闻早晚报",这是官方的正式报道。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9月25日),手机上的新闻依次有这样一些内容:在北京拥有41套房产的"房姐"龚爱爱、靠刘志军暴富的"高铁一姐"丁书苗先后走上法庭接受审判;龚爱爱称,自己在北京购房时,售楼小姐称购房可办理北京户口,但自己只支付了购房费用,并未为办北京户口给他人任何好处,所以...

  • 广东地域文化的文学“描述”

    作者:江冰; 王燕子 刊期:2013年第06期

    任何地域文化的积淀以至主流特征的形成,都与它的不断被描述有关,我们所说的"描述"不仅是一种文字记录,更是一种能够担负起文化传承、具有深厚内蕴的媒介表现形态。文学借助文字,从一点一滴,从最基本也是最动人的语言描述中,勾勒出文化最本真的精髓。关于广东文化及广东文学,江冰教授有着丰富的体验和独特的研究,在他看来,岭南文化的地域性,需要...

  • 莫言的气度与批评的困境

    作者:周思明 刊期:2013年第06期

    近日,在中国作家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逢小人追骂乐之》,初读觉得不咸不淡,没觉得有多大意思;再读,就感觉到了有一股"异味"。"异味"者何?评论家王干先生在这篇小文中讲了一个在他看来文章主人公、著名作家莫言很"大度"的故事:王干先生称自己和莫言的交往,用得上"不打不成交"这句俗语。1988年10月,该文作者在《读书》发表了题为《反文化的失败——...

  • 文不对题的“失语论”

    作者:邓军海 刊期:2013年第06期

    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的最大热门话题就是所谓的"失语症"。不但中国文学理论失语,而且中国哲学失语。一时间,失语症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了经久不衰的学术前沿问题。"失语"论者旗帜鲜明,剑指西方。一致认为,百年来的中国学者要么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要么是崇洋媚外贾桂思想。这一立场,再经传入中国之"后殖民主义"的推波助澜,流布甚广。然而仔细审视,...

  • 反抗现代性,还是“另类”现代性——五四前后《东方杂志》“文化调和”论战再省思

    作者:赵黎明 刊期:2013年第06期

    一、五四前后,"调和论"如何成为一个问题在近代中国,"文化调和论"是对几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一种理论模式,它以文化特殊性作为理论支撑,强调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体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为补充,试图通过两种异质文化的交相渗补和互借共生,促使中国文化自我更新,最终达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并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境地。面对...

  • 重谈考据学

    作者:戴伟华 刊期:2013年第06期

    考据,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我们渐行渐远。据说,一篇即使有学术分量考据学论文,也很难找到发表的园地。甚至有人预言,考据已被时代抛弃。如此,应加快申报中国传统考据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步伐;否则,将愧对我们的祖宗。其实不必,考据学不仅有着光荣的历史,也承载着推进现代学术的责任。考据学实在太古老,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相伴。《礼...

  • 有感于到国外学中国文学

    作者:康保成 刊期:2013年第06期

    一20世纪90年代初,我偕妻、女经由香港赴日本讲学。由于刚过了那个重要的敏感年代,而我本人又刚刚背了一个处分,所以当列车驶过罗湖桥时,不由得感到一阵轻松。在香港停留两天之后,我们一家三口便乘机抵达了日本九州大学的所在地——福冈市。第一次迈出国门,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其中最不解的一个现象是:我所教授的学生中,竟有不少是中国留学生,有硕...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

    作者:杨剑龙 刊期:2013年第06期

    文学与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文学不仅有着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内蕴,更有着文化的背景与内涵。文化诗学的提出重要的是不仅关注文学的文化内涵,更关注作为文学本身的特性,从文化人文与文艺诗学结合的角度,更为深入深刻地探究文学的本质特性,使文学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当代文学批评是文艺理论的实验场、风向标,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往往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