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

粤海风杂志 省级期刊

Yuehaifeng

杂志简介:《粤海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33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香港、专题·聚焦_文化强国视域下戏曲电影发展研究专题、理论·瞭望_蒋述卓文化诗学评论小辑、文本·场域、文本·场域_...

主管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7183
国内刊号:44-1332/I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1581
总被引量:1094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历史有始有终

    作者:徐南铁 刊期:2012年第05期

    往事并不如烟,依然在现实中延续。1989年4月15日,英国足总杯的一场半决赛在利物浦举行。现场的拥挤造成踩踏事故,有96人丧身。当时对事故的结论,是球迷不守秩序所致。到了2012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此事的调查结果,认定事故是当年警察未能尽职而造成,英国首相为此向全社会和被错怪的球迷致歉。当天,事故发生地利物浦的上空响了96记沉重...

  • 宋太祖死之娱乐

    作者:刘一行 刊期:2012年第05期

  • 百年文言文盛衰初探

    作者:陈永正 刊期:2012年第05期

    一20世纪初叶,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华大地,其核心是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号召要彻底打破文言的束缚,以语体文取代通行了两千多年的文言文。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文化革命,文言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说:"中国二千年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是因为这二千年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

  • 文化使命与时代担当——《冯友兰学术自传》阅读断想

    作者:劳承万 刊期:2012年第05期

    在文化地图上,人之完善形态,应该是一个"坐标结构":其纵向轴,负荷着民族文化精神之贯通与传承;其横向轴,是由上项激发而来的庄严义务与当下之处世。纵贯精神曰:文化使命(范导"为学");横向义务曰:时代担当(统辖"做人")。不难看出:没有文化使命的民族,其学人皆为僵尸矣,此是泯灭的民族;(个体)没有时代担当的社会,做人如行尸走肉矣,此是混乱倾倒的...

  • 为民族主义一辩

    作者:樊星 刊期:2012年第05期

    一边,是民族主义思潮的复兴;一边,是质疑民族主义的声音在喧哗。这一切,在最近的"保钓"运动中发生了剧烈的冲撞。那么,民族主义怎么了?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再度崛起时,民族主义会成为一个问题?"‘民族主义’这个词,现在似乎有些贬义,但是在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它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

  • 没有辛丑,哪来辛亥

    作者:韩晗 刊期:2012年第05期

    群众就像一束漂浮在水上的鸢尾花,随着潮流的方向进退,在盲目的行动中湮灭腐烂。——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塔拉》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罗素《中国问题》去年夏天我在《同舟共进》杂志上曾写过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该文从当下的现实出发,提出了"民粹民族主义"与"精英民族主义"...

  • 名人争驳与道德治理

    作者:王权 刊期:2012年第05期

    不久前某行政部门"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在礼仪上的傲慢,引来了一位名人"不作为不努力不要脸"的"偏见",一时间微博上硝烟四起。对于这台"傲慢"与"偏见"的表演,我以为,问题出在名人应该怎样说话。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是因为他比普通人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和生活空间。不管你愿不愿意,打开电视是他们,摊开报纸是他们,甚至公交车和广告牌都被他们的身影...

  • 没有灵魂的“城市精神”表述语

    作者:江飞 刊期:2012年第05期

    "城市精神"表述语的征集、论证和,时下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661个城市(含县级市)已经或正在响应号召,热情高涨地加入到全民总动员的狂欢之中,一时半会恐怕是停歇不了的,这也就意味着,自"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之后,将会有660个"城市精神"表述语相继诞生——多么壮观的"城市精神"!这无疑又是一场巨大的、自上而下的、在没有...

  • 笔名与责任

    作者:王晴飞 刊期:2012年第05期

    笔名是近代以来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在传统中国,文人往往在名、字之外,尚有别号。而在晚清报业发达之初,文人的笔名也多带有别号之色彩,甚至笔名就是别号,如洪都百炼生、我佛山人、天虚我生等。二者的功能也多有重合之处,或表达某种人生理想、生活旨趣,或表达对前贤的追慕,或是某一时期心境、遭遇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以来,'《新青年》编辑者不愿...

  • 倪墨炎谈鲁迅、茅盾致红军信

    作者:陈漱渝 刊期:2012年第05期

    对于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注释和校勘中仍然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极个别照片说明文字的错误,作为编注者之一,我曾有过自宽自辩的想法。鲁迅在《〈思想·山水·人物〉题记》中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对鲁迅著作本身都不能求全责备,对鲁迅作品注释校勘当然同样不能求全责备。我多次在公开的演...

  • 《中国小说史略》早期品评两家谈

    作者:古耜 刊期:2012年第05期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问世后,虽然得到蔡元培、胡适等学界巨擘高屋建瓴式的推重与褒奖,但由于著作内容的高度专业性与拓荒性,所以,在较长一个时期内,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从《史略》1924年6月由北大新潮社分上下册首版出齐,到1966年""爆发,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报刊上披露的谈论《史略》及其相关话题的文章,不过...

  • 站在两个时代的交接处——读王炯华著《朱九思评传》有感

    作者:邓晓芒 刊期:2012年第05期

    王炯华老师长我九岁,说起来应该属于我的前辈,但我内心总把他当兄长看。近读他为我现在供职的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的创办人朱九思先生所写的传记,颇有感慨。我只想以一个晚辈的眼光,谈谈我对九思先生以及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的理解,试图在革命年代和当今的改革时代之间做一种沟通,以便对我们这个民族近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过的沧桑有一个大致...

  • 要让孩子们成为观念上的“小脚女人”吗?——诘问愚化式儿童诵经潮

    作者:金岱 刊期:2012年第05期

    一日,一位年轻朋友(这位年轻朋友受过颇是充分的高等教育,在很不错的大学经历过正统文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并获学位),不无得意地对我说,她的孩子才三岁,已经能将从传统蒙学《三字经》、《弟子归》,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乃至程、朱等儒家经典的许多篇章倒背如流,她甚至更为自豪地说道,她怀孕时就已开始让腹中的孩子听...

  • 关于士大夫与知识分子的思考

    作者:楚梦 刊期:2012年第05期

    中国没有出现过所谓的知识分子阶级或者说阶层,甚至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不曾产生过一个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尽管有人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追溯到五帝时代,连费正清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也一直坚称中国古代即有知识分子,但我仍然要说,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没有过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现代社会也不曾产生过知识分子阶级(阶层),除"五四"之外,甚...

  • 北大清华人大三校比较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演稿节录

    作者:温儒敏 刊期:2012年第05期

    我今天要讲"大学文化与大学传统",是很大的题目,不妨大题小做,比较一下清华、北大和人大三个学校的不同校风。三个大学都在海淀区中关村一带,几乎毗邻而居,北大清华更是一墙之隔,可是彼此"性格"明显差异。我来妄加评论,也算是有些"条件"的,我和三所大学都有密切的关联。本人是人大的校友,1964年入学,1970年分配离校,在人大待了6年(那时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