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炎黄春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炎黄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17/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史篇、求实篇、春秋笔、问道坊、征战记、亲历记、鏖战录、人物志、艺海花、往事录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1170
国内刊号:11-2817/K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2
总发文量:233
总被引量:24
H指数:1
立即指数:0.053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57
  • 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重建

    作者:沈志华 董洁 刊期:2011年第06期

    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加强了对朝鲜战争后朝鲜历史以及朝鲜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的重点首先是朝鲜政治外交史,其次是朝鲜经济发展的问题。尽管意识到外援尤其是中、苏的经济援助,是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资料短缺,鲜有针对经济援助的专著问世。研究战后中国与朝鲜经济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

  • 解读“韬光养晦”战略

    作者:子明 刊期:2011年第06期

    "韬光养晦"在汉语中的意思比较暧昧,并不是那种特正大光明的词儿。《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前后

    作者:朱永嘉(口述) 金光耀(整理) 刊期:2011年第06期

    为何找到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到上海找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市委写作班历史组。为批《海瑞罢官》是1965年2月来上海的。在这之前,1964年10月在北京先找李希凡写批判文章。李希凡是搞文艺评论的,他把批《海瑞罢官》理解为写一篇纯粹的学术文章,与吴晗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

  • 陶铸主政时的

    作者:郝怀明 刊期:2011年第06期

    1966年6月6日上午,党中央新任命的部长陶铸到部上任。此时,办公楼内已是大字报满墙。"阎王殿"的""运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 耀邦同志向我了解西欧情况

    作者:宋万国 刊期:2011年第06期

    1975年4月的一个上午,我与在王府井大街散步的同志不期而遇。见到我阔别数年的老领导,我惊喜激动,疾步向前问候。耀邦右手用力地握住我的手,左手拍打着我的肩膀,连连说笑道:“老同学、老战友、老领导,小宋同志你好畦?”我了解耀邦同志一向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所以也就毫无拘束,没大没小地笑问:“这‘三老’又是从何谈起?”耀邦同志...

  • 政治与学术:一篇文章的遭遇

    作者:苏双碧 刊期:2011年第06期

    1989年10月,正当思想理论领域激烈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际,我写了一篇题为《略谈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企图在这场大批判中划出一条界限,避免广大知识分子人心惶惶。不料这篇我自以为在当时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文章,却被权威部门的掌权者扼杀,甚至连当时我国最高理论权威之一胡乔木的肯定意见也无济于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些什么呢?...

  • 一位党史教员在百家争鸣后的遭遇

    作者:张寄谦 刊期:2011年第06期

    荣天琳同志(1918-2009)是北京大学最资深的中共党史与中国现代史教员之一。早在1950年代,他在党内就是北大历史系党总支委员,在教学行政上是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的副主任,负责现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1957年下半年,他因撰写并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双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横遭批判。

  • 从“天王圣明论”说“权力神圣观”

    作者:刘泽华 刊期:2011年第06期

    张绪山教授《"权力腐败论"与现代民主政治》(《炎黄春秋》2011年第3期)一文,对流行至今的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原理进行了具有突破意义的解说和探讨,很值得关注。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这个课题。是耶,非耶?或许有天地云泥之评,这不要紧,打开思路,转变观念,才可能找政治体制改进的途路。

  • “放卫星”的第一条新闻怎样发出?(附:方徨信)

    作者:钱江 刊期:2011年第06期

    本文所言"卫星",特指1958年6月始于中国媒体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合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此前不久,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与之对应,国内媒体将难以置信的工农业“高产”也称为“卫星”。

  • 南口北京高校劳改营纪实

    作者:平乃彬 刊期:2011年第06期

    "反动学生"之由来1962年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提出了"利用小说"和"推翻一个政权,必先制造舆论”的问题。在“宽松”了一段时期后,新的思想政治运动在北京高校中酝酿、蓄势待发。

  • “穷棒子社”白薯亩产之谜

    作者:刘一皋 刊期:2011年第06期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的"穷棒子社"(或称王国藩社),因1955年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作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而闻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故事叙述方式。

  • 小说《刘志丹》的三次被禁

    作者:李原 刊期:2011年第06期

    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刘志丹》经历了一个1962年被否定—1979年被肯定—1986年被最终否定的过程。1979年至今30多年来,各种传媒发表了不少有关这部小说的文字和谈话,其中既有重要史料,也有事实性原则性的疏漏和差错。特别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1962年被否定,讲到1979年作为一部好小说得到平反为止,根本不提它公开出版发行后,因为“确实存在严重...

  • 《大公报》记者笔下的苏军日侨和内战

    作者:张刃 刊期:2011年第06期

    1946年夏季爆发的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交战双方在东北地区的较量,决定了国共最终胜负的走向。对于这场战争,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公报》先后有吕德润、徐盈、

  • 吴满有的两段人生

    作者:朱鸿召 刊期:2011年第06期

    抗日战争后期,一个自己不能读书识字的陕北农民,忽然被新闻媒体发现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不断发掘出革命的价值,提炼出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典型意义。在两个兵戎相见的军事力量团体之间,在两种矛盾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挤压下,农民的真实话语和本来意愿被遮蔽扭曲了。

  • 夏衍的一次仗义执言

    作者:方小宁 刊期:2011年第06期

    近来,整理二十多年的新闻采访资料。其中,1991年在夏公(原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府上听他谈向总书记直谏的笔记,今天读来仍让人深有感触。有些记忆是不该尘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