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炎黄春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炎黄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17/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史篇、求实篇、春秋笔、问道坊、征战记、亲历记、鏖战录、人物志、艺海花、往事录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1170
国内刊号:11-2817/K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2
总发文量:233
总被引量:24
H指数:1
立即指数:0.053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57
  • “国进民退”的危害和根源

    作者:杜光 刊期:2010年第03期

    回顾2009年的我国经济,不禁产生喜忧交加的感觉。喜的是在短短一年内就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继续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使国民经济转危为安;忧的是加快了“国进民退”的步伐,扩大了国民经济中的垄断成分,削弱了民有经济,损害了市场经济,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倒退。“国进民退”,将作为2009年经济领域的主要特征...

  • 个人主义与公民社会

    作者:董健 刊期:2010年第03期

    “和谐社会”是公民社会还是臣民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尽管有古代礼乐文化的背景,有一些朴素的自由、民主的因素,尽管这个社会也有比较宽松、稳定、太平的时候,但都还是脱离不了臣民社会的总框架。而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则应该是现代的公民社会。确认“个人”本位的独立、尊严和价值,就是个人主义。 代启蒙主义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

  • 东欧剧变访波兰

    作者:苏双碧 刊期:2010年第03期

    1989年和1995年我先后两次率团访问波兰(其中一次还访问了阿尔巴尼亚)。这里我主要谈谈第一次访问波兰的观感。当时波兰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平演变的历程,访波期间又正值东欧巨变之时。在那特殊年代,身临其境,自有一翻特殊的感受。

  • 和我谈下台前后

    作者:刘崇文 刊期:2010年第03期

    是力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并坚决身体力行的。还在1986年,我们有一次去中南海勤政殿看望他,他就告诉我们说,小平同志同他谈了,明年党的十三大,他不再担任总书记了,小平、陈云、先念等几位老同志也都退下来。他是作为一个好消息告诉我们的。谈话时流露出一种高兴和欣慰的情绪。他说,我今年已71岁,明年就72岁了,从80年到现在,已经担任了...

  • 一则历史传闻的真伪

    作者:阎长贵 杨银禄 刊期:2010年第03期

    多年来通过网络流传着这样一则材料,其内容是:张玉凤回忆:主席从(七六年)四月至七月中旬,思维还正常时,多次就身后党政军领导班子圈划,但未有定论,忧虑政局会有剧变。主席是圈了、提了五个人名:毛远新、、、陈锡联、纪登奎。对此,毛远新和张玉凤,都有记录资料。

  • 《海瑞罢官》:尚未披露的史实

    作者:李逊 刊期:2010年第03期

    1965年初,来上海。目的有两个:一是修改京剧《林海雪原》;二是秘密特色人选批判《海瑞罢官》。

  • “飞夺泸定桥”的人和事

    作者:彭查理 刊期:2010年第03期

    《飞夺泸定桥》这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记事文稿,是我的父亲彭加伦先生于1936年写成并发表的,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有关中国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的记述。内容主要讲述了1935年5月29日在中国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领导)下属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指挥下,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带领22名战士夺取泸定桥战斗的...

  • 对个人崇拜的滋生

    作者:李继华 刊期:2010年第03期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滋长和发展了对的个人崇拜与迷信,并酿成严重后果。这些严重后果和极大危害,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对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为了深深地汲取这些教训,就要了解对的个人崇拜是怎样滋生与发展的。

  • 三民主义新旧说的政治背景

    作者:匡萃坚 刊期:2010年第03期

    学术界有种长期居主流地位的看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之前,“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 秘会左尔格

    作者:杨国光 刊期:2010年第03期

    1930年1月,理查德·左尔格以德国记者、自由撰稿人身份来到上海,开始了他三年的中国之行。他的真实身份是苏联红军总参四部(格柏乌rpy)特工,名义上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

  • 大片《反击》的来龙去脉

    作者:刘立强 刊期:2010年第03期

    1976年,“”在短短的6个月零20天的时间内,紧锣密鼓地炮制了一部名日《反击》的影片。在后来全国上下揭批“”的高潮中,这部影片曾作为反面教材,先后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组织过巡回“内部放映”批判。我的父亲刘建勋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他本人在《反击》影片中给设定成了头号反派角色即“黄河省的省委书记韩凌”的原型。这种规格的“特殊礼...

  • 公民教育三人谈——官员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

    作者:丁东 刊期:2010年第03期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相反,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

  • 公民教育需要实践

    作者:赵诚 刊期:2010年第03期

    我认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雅典的城邦制度堪称模范。当时社会上出现两极分化,有创意的政治家梭伦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经过克里斯梯尼和伯里克里的努力,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雅典建立了以直接民主为特色的政治体制,从而进入了公民社会。因为理性有趋向真理的本能,所以公民社会相信公...

  • 与有关的两本小说

    作者:小鹰 刊期:2010年第03期

    我的父母邵荃麟和葛琴是1926年的中共党员,三十年代的作家。在时期,他们二人因早期的两篇小说《客人》和《贵宾》,涉及到与有关的一段公案。

  • 艺术使我们如何面对苦难——读画家张鉴墙系列油画《上访信》有感

    作者:高全喜 刊期:2010年第03期

    近来,北京宋庄画家村的青年画家张鉴墙创作的系列油画《上访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没有想到,在中国现代派新潮艺术的重镇,竟然产生出这样一种接续传统现实主义精神的架上作品。张鉴墙的《上访信》使这样一个问题重新浮现出来:艺术使我们如何面对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