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炎黄春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炎黄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17/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史篇、求实篇、春秋笔、问道坊、征战记、亲历记、鏖战录、人物志、艺海花、往事录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1170
国内刊号:11-2817/K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2
总发文量:233
总被引量:24
H指数:1
立即指数:0.053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57
  • 对刘少奇的大批判是怎样发动的

    作者:阎长贵 刊期:2009年第07期

    制造了无数冤案。冤狱遍国中。刘少奇被打倒并迫害致死是最大的冤案。说它“最大”,一方面因为刘少奇是开国元勋、在党政干部中级别最高,另一方面它涉及中几乎所有被打倒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级别的党政干部,他们被打倒的主要和基本原因,

  • 邹鲁风调查之祸

    作者:李震中 刊期:2009年第07期

    一个真实的故事 1958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领导商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化运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要求写出调查报告、论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两校抽调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共162人,组成三个调查组分赴河南信阳、鲁山、河北藁城等县,

  • 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

    作者:庄重 刊期:2009年第07期

    1966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集》第四卷,其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题解说:“这是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个广播稿。”果真如此吗?非也。那么,作者究竟是谁呢?这是一个拖延了几十年易解而又费解的谜。

  • 期间的大学毕业生分配

    作者:石福庆 刊期:2009年第07期

    1966文化革命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也同时停止。1966年、1967年、1968年的三届毕业生都滞留学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多岁,最小的也有二十三四岁。这么大的年龄不能参加工作,还需要家庭继续供养,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 按需出版 继续征稿

    刊期:2009年第07期

    2004年我公司在国内率先与出版社合作开展按需出版业务。5年来引领行业潮流,已为300多位国内作者出版了学术专著、回忆录、游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也为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华人作者出版了著作赠送亲属友人,精美的按需出皈图书深受广大作者欢迎,成为品味高雅的礼物和更有价值的纪念。

  • 回忆过“超支户”的日子

    作者:詹南生 刊期:2009年第07期

    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超支户”是个什么东西。在时代,有些农户辛辛苦苦干一年,年终决算时,不仅分不到一分钱,还欠生产队的钱。这就是“超支户”。按马克思的说法,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价值,为什么劳动者劳动一年不仅拿不到劳动报酬,还欠雇主的钱呢?这是中国改革前的一大奇特现象。

  • 文化现象杂说

    作者:吴江 刊期:2009年第07期

    湖南《湘声报》新年刊登了一篇题为《负伤的知识人》的文章(作者陈远),一开头便说刚过去的2008年是个文化灾年,并开列了一张在去年撒手西去的文化老人的名单如下:

  • 关于“读书,人便愚,多读更愚”

    作者:徐水涯 刊期:2009年第07期

    一、接着汪澍白的话来谈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而且成绩斐然。但有个问题,人们似乎注意得不够,就是:晚年所发表的一些轻视书本知识的见解,与清代颜李学派的观点颇为相似。

  • 财产申报:二十多年难有结果的改革

    作者:汪玉凯 刊期:2009年第07期

    财产申报:悬于官员头上的一把利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没有人可以怀疑。但有些改革的艰难令人匪夷所思,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职位最高的胡风分子彭柏山

    作者: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整理) 刊期:2009年第07期

    是否逮捕彭柏山,中共上海市委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彭柏山,又名彭冰山,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副政治委员。1951年转业调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协助部长陈望道工作。

  • 哀李炳泉之死

    作者:李普 刊期:2009年第07期

    我认识炳泉,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建国前夕我被调回新华总社,三年后调离,这个期间我认识了炳泉。我记不起同他有过什么个人交往,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态度谦虚厚重。近来为了出版怀念炳泉的书,老友邢方群和李炳泉夫人刘可兴来找我,还有几位朋友多次谈起他。

  • 读吴玉章的“哭吾妻游丙莲”有感——解读一位老革命家的亲情和操守

    作者:朱维民 刊期:2009年第07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越剧院到人民大学去慰问正在大炼钢铁的人大师生。演出的剧目是傅全香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那天晚上学校有关人员特地请来了老校长吴玉章同志观看演出,

  • 时期的思想解放先驱

    作者:刘济生 刊期:2009年第07期

    历时十年的“”,使中国人民本来就受到束缚的思想被进一步桎梏了。在个人崇拜的阴霾弥天漫地、“左”的错误大肆泛滥的时候,却有极少数人置生死于度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真理的呐喊,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驱。他们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 金凤汉事件

    作者:薛攀皋 刊期:2009年第07期

    发生在1963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凤汉——金凤汉其人其事;一方面是我们——我们对此做出的反应。

  • 从共产国际档案看反“”斗争

    作者:李维民 刊期:2009年第07期

    反“”与“”,是红军时期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的事件。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出版的党史军史,一般都不提这件事情。三中全会以后,曾经历过这一事件的萧克等老同志,写了回忆材料,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也有文章发表,但当时的文献,除了关于的决定之外,其他文字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