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炎黄春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炎黄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17/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史篇、求实篇、春秋笔、问道坊、征战记、亲历记、鏖战录、人物志、艺海花、往事录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1170
国内刊号:11-2817/K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2
总发文量:233
总被引量:24
H指数:1
立即指数:0.053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57
  • 坚持邓小平理论毫不动摇

    刊期:2007年第01期

    2006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参加上海人大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总理在“人大”结束后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的讲话,指出“尽管中国目前的改革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能向前进,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是中央对前一段时间以“反思改革...

  • 温总理跟我们谈心我们也和总理谈谈心——同文学艺术家谈心

    刊期:2007年第01期

    2006年11月13日,总理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的报告,其中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部分,经整理和文字修改,,以《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为题,11月28日由新华社发出电讯通稿,次日刊载于全:国各大媒体。总理这个讲话,反响强烈。我刊一些读者在其它媒体读到后,纷纷来电、来函提出建议:希望《炎黄春秋》转载这个讲话,让...

  • 也向总理交交心

    作者:袁鹰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国作家协会从1953年9月到2006年11月先后举行了七次代表大会,我有幸都参加了。第一次是作为《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列席,后六次都作为代表。每次大会,都有中央领导同志致祝词或者做报告。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烈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953年总理对文代大会的报告,热情鼓励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文艺建设。

  • 含着三个“真”字

    作者:冯健 刊期:2007年第01期

    看到报载由新华社播发的总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连读了两遍。我以为,这篇“准备了一点素材、没有文稿”的谈话,蕴含着三个“真”字:

  •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当务之急是发展党内民主

    作者:高放 刊期:2007年第01期

    总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我读后心情非常激动,深感他其实也是同我们社会科学家谈心,备受鼓舞。只可惜我国迄今尚未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家协会这样的全国性学术机构,否则中国社科联、中国社协的全国代表大会,也就有机会亲聆温总理的亲切教诲。

  • 关于文人以及艺人

    作者:章诒和 刊期:2007年第01期

    可以想象,当在座的两会代表听总理的一席“谈心”话时,内心当有怎样的感动。因为很久以来,国家的领导人极少有这么无拘无束、促膝长谈般的讲话了。我们比较习惯的是聆听教诲和指示。

  • 读《同文学艺术家谈心》有感

    作者:李锐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一言堂下众无声,万紫千红春送情。 社会和谐希望在,百花齐放百家鸣。

  • 能否有探索真理的更大空间关系到中国未来是否光明

    作者:雷颐 刊期:2007年第01期

    总理的这个谈心确实是在跟大家谈心,很久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好的文章了,许久许久都没有看到这么贴心的文章了。读了以后有些想法,写给你们。对这讲话,我体会最深的是他谈到的,要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追求真理。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因此,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积极性。目前,中国文化影响力很弱,大家都很关心。

  • 国家的理想形象与金规则

    作者:吴思 刊期:2007年第01期

    我认为我们国家很久以来缺少理想。时代有理想,向共产主义过渡甚至跃进,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等等。过渡失败了,理想也破灭了。

  • 让子孙后代记住任仲夷这个名字

    作者:杜瑞芝 刊期:2007年第01期

    任仲夷同志离去,失去一位最真挚的同志,一位最敬重的良师益友,我感到很孤独,很失落,很悲痛!回顾过去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开怀交心,使我获益匪浅。如今失去最可信赖的兄长,内心的痛楚,谁人知晓?!惟一能做到的是按照任仲夷同志的忠告,多读各家的书,多听各家之言,多想问题,继续发挥余热,又不患痴呆症。一年来,我正是这样度过的。

  • 赵树理怎么成了“贫下中农的死敌”

    作者:赵德新 刊期:2007年第01期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味,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能写出各种形式的文章,通晓民间的吹拉弹唱。誉他为“人民作家”,把他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并列,称为“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语言艺术的大师”...

  • 1975年湖南省委工作队纪事

    作者:陶涵 刊期:2007年第01期

    我原在外交部和人民日报社工作,前下放到湖南农学院,曾任该院英语讲师,十年都是在农院度过的。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一上来就迅速整顿各条战线,包括政治、经济、文教、科学、内政、外交和军队,无不立竿见影,全国各方面重新萌发了生机。在这一形势鼓舞下,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向农村派遣工作队,我也奉命参加了。成立工作队的原意是要贯彻邓...

  • 我对美国的“困惑”与“释惑”

    作者:张彦 刊期:2007年第01期

    1979年1月1日,唇枪舌战敌对了30年的中美关系,由于两国政府的正式宣布建交,终于正常化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划时代地访问了美国。就在这时候,我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首任驻美记者,任务是向国内读者报道美国。从此,我们两大国之间、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也随之出现了...

  • 申伯纯与西安事变的情结

    作者:申晓亭 刊期:2007年第01期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英国记者勃脱兰,在写中日战争时,第一句话就说:“中日战争的第一枪是从骊山的华清池边响起的。”

  • 侯外庐给世间留下了什么

    作者:刘仰东 刊期:2007年第01期

    花十年心血几译而成的《资本论》(第一卷),穷二十年精力完成的六卷本《中国思想通史》,大量学术著述,和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并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五老”,大体就可以概括侯外庐先生留给学术界的遗产。但是,和其他一些名家不同的是,侯外庐这些成就背后的人生阅历,记载寥寥,更非广为人知。正因如此,前些时候我走访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