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炎黄春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炎黄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17/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史篇、求实篇、春秋笔、问道坊、征战记、亲历记、鏖战录、人物志、艺海花、往事录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1170
国内刊号:11-2817/K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2
总发文量:233
总被引量:24
H指数:1
立即指数:0.053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57
  • 改革第三次争论:标志性事件和代表性观点

    作者:马国川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改革之路如何走这些问题的争论就绵延不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诸多观点不断争论的过程。只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改革的争论也呈现出波峰浪谷。综观28年以来的改革史,争论的波峰出现了三次:1981-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一次,争论焦点是计划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

  • 任仲夷——忘年之交的良师益友

    作者:于幼军 刊期:2006年第12期

    去年11月15日,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突然接到任仲夷同志辞世的噩耗。会议一结束,我就急匆匆直接飞抵广州。在任老家简朴的灵堂中,面对他的遗照,紧握王玄大姐的双手,我百感交集,欲哭无泪,一时竞说不出话来。时光荏苒,转眼快一年过去。这期间,任老那清矍、睿智、慈祥的面容时常在脑海里浮现。此刻,当我提笔追忆与这位老人交往的点滴片...

  • 名记者杨刚之死

    作者:叶遥 刊期:2006年第12期

    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天高云淡,我到八宝山参加一位同志的追悼会后,独自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向八宝山东北方向的一座公墓走去。听人说,这个公墓是附近村里人集资办的,好像没有什么名字。到了公墓,只见一片荒地上密密麻麻散落着一些不大的水泥墓群,我母亲的骨灰由别处迁移埋在这里。没费多大工夫,便在墓群中找到一个小小的水泥墓,墓...

  •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父亲阎宝航

    作者:阎明光; 阎明复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今年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又是张学良将军辞世五周年。使我回顾起张学良将军与父亲阎宝航等参与“西安事变”的情况。

  • 父亲范长江与张学良副官陈大章

    作者:范苏苏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今年12月12日恰逢“西安事变”70周年,在我们怀念张学良将军的时候,不由想到了他的侍卫副官陈大章先生。陈大章先生和我的父亲范长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过交往,且他们的交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又很具有传奇色彩。最近我又看望了陈大章先生的夫人,88岁的陈秀芳女士,对于当年那段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可以说他们的交往对于促使张学良将军...

  • 孙炳文与早年的友谊

    作者:倪良端 刊期:2006年第12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组成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年仅29岁的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他率部攻打北洋军,攻占了泸州,立下战功,升为少将旅长。但在那个军阀纷争不息的动荡岁月里,有着强烈的民主、共和意识的,感到极度的无奈。

  • 人民日报《长短录》专栏纪事——说长道短是舆论的天职

    作者:袁鹰 刊期:2006年第12期

    1966年5月上旬,我正在北京市郊房山县罗家峪大队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的收尾工作。那时候,“”风暴已经轰然而至,批判《海瑞罢官》、《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在那个小山村里搞“四清”,“清”了大半年,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一个政治上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经济上的贪污腐化分子”。...

  • 日寇投降亲历记

    作者:何少桓 刊期:2006年第12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内阁正式宣布无条件向协约国的中、美、英、苏四国投降之后约十日的一个阴森肃杀的秋天早晨,位于陇海铁路徐州西边的砀山县城楼上,飘扬着一面下了半旗的日本国旗,城外梨园里,弥漫着酥梨的馨香,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有的是用三叉木棍,叉在快要坠地的梨枝上,清翠欲滴!

  • 时期与“五风”抗争的人们

    作者:周学雍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上个世纪,年代,“五风”(共产风、浮夸风、于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猖獗,危害极大。时中央高层有为民请命“鼓与呼”,安徽省副省长张恺帆、河南省省委书记潘复生,还有四川等省级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关心群众疾苦,不顾个人安危,与“五风”作斗争,精神感人至深,名可载入青史。

  • 记者生涯难自励——“”中的一段回忆

    作者:范眭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从1958年开始,“三面红旗”下的灾难,已经过去48年了,但至今没有淡忘。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记者,“瓜菜代”的日子犹能苦熬,最痛苦的莫过于在强烈意识形态的压力下,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不能说真话,又不能不说话,处在一个苦涩而又无奈的境地。

  •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

    作者:李凌 刊期:2006年第12期

    1953年,主席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亮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 马寅初与“包产到户”的一段情缘

    作者:陈大斌 刊期:2006年第12期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及所遭受的错误批判,早已家喻户晓。可马先生1962年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并与被批判的一位“单干理论家”之间,有着一段堪称佳话的情缘,可能就鲜有人知了。

  • 为什么邓小平说中国县级以下已实行直选

    作者:李树桥 刊期:2006年第12期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现在我们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0页)当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谈话时说:“...

  • “血流成沟”的回忆与思考

    作者:戴煌 刊期:2006年第12期

    千古以来,许多人为诉说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往往爱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本人从苏北根据地边缘地带的一所学校的儿童团团长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和三年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及越南奠边府决战,遭遇过的大大小小的枪林弹雨不下数十次之多,虽没有目睹过“血流成河”,却也见过“血流成沟”……

  • 自主创新贵在落实

    作者:周瑞金 刊期:2006年第12期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二是在国际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竞争中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