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新中医 不同留针时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DTI的影响 【正文】

不同留针时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DTI的影响

作者:易爱文; 徐宁; 常燕群; 黄双苗; 李贤英; 黄振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 广东广州511442
痉挛型脑性瘫痪   头针   留针时间  

摘要: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影像评估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更有效的留针时间。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A组30例,头针留针时间为30 min;B组30例,头针留针时间为2 h;2组均治疗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5天,连续治疗3疗程。同时选取正常同龄儿童30例作为对照比较,对正常儿童及治疗前后的患儿进行DTI扫描,并评估A组、B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B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分均较前提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均有疗效,而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B组DTI图像各感兴趣区点各向异性性分数值(F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性瘫痪患儿白质纤维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治疗后,A组在扣带束(CG)、内囊前肢(ICAL)上F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囊后肢(ICPL)、皮质脊髓束(CST)、胼胝体压部(SCC)、胼胝体膝部(GCC)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以上各项感兴趣区点F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B组各项FA值均较A组高,且在CST、ICPL、CG、SCC、GCC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头针留针2 h的康复疗效要优于留针30 min。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