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新中医 伏邪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正文】

伏邪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李艳阳 吕仕超 仲爱芹 张军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 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 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300193
伏邪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病毒性心肌炎  

摘要:伏邪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皇至》,充实、发展、完善与成熟于明、清时期,及至现代,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分为狭义和广义伏邪。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伏匿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伏邪具有动态时空变化、隐匿潜藏、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等特征。心血管疾病各期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即急性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基于伏邪理论,从中医学角度思考探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