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

新闻战线杂志 部级期刊

The Press

杂志简介:《新闻战线》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3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权威、传媒观察、媒介经济、实践天地、研究走廊、业务广角等

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
国际刊号:0257-5930
国内刊号:11-1337/G2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12018
总被引量:14162
H指数:30
立即指数:0.036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497
  • 公开透明应该成为一种制度

    刊期:2008年第11期

    本刊第10期发表题为《公开透明是唯一选项》的评论员文章后,许多新闻界同仁和读者表示赞同,说文章讲出了大家心里话,期望这种理念和主张应该成为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期待公开透明的新闻语境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当然也有表示异议的。主要是认为文章观点过于乐观了,真正落实起来难上加难。看来,读者对这个话题相当关切,希望讨论得更深...

  • 提高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传播学思考

    作者:徐明明 刊期:2008年第11期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

  • 媒体应积极疏导公众情绪——主流媒体在群体事件报道中如何有效引导舆论

    作者:刘袭 刊期:2008年第11期

    群体事件一直是媒体碰不得的高压线,但今年地方和中央的主流媒体都对贵州瓮安事件等几起重大的群体事件及时做了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是中央和地方党委按照新闻规律运用媒体处理群体事件等报道难题的新尝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明。

  • 灾难报道中的“3T”原则

    作者:骆文浩 刊期:2008年第11期

    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三者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媒体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公众的需要。在当今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以及公民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在灾难事件时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发挥媒体的优势,使其在灾难事件时为政府服务,化解危机?

  • 近期稿约

    刊期:2008年第11期

  • 善谋者方能行长远——从抗震救灾报道看浙江日报决策系统如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作者:王晓东 刊期:2008年第11期

    突发事件是客观事物急剧变动的一种状态,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近年来突发事件受到了各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应对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能够作出快速反应、推进整体协调、突出策划创新。

  • 基层有真理 无私因有情——追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采写经过

    作者:范敬宜 刊期:2008年第11期

    前些日子,《新闻战线》的总编辑告诉我,他们准备做一个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征文,希望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当年《莫把开头当“过头”》的采写过程和感悟。我听了既高兴又发愁。

  • 构筑县市区域报个性化经营的路径

    作者:赵志强 刊期:2008年第11期

    作为报媒体系中最“底层”也是力量最薄弱的单位,县市区域报的经营管理能力普遍低下,在2003年全国报刊秩序整顿后,这一软肋对其综合实力的建设、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作用日益明显。2003年作为报业发展的分水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保留下来的县市区域报被推向市场,丧失了财政“哺乳”的优势。在经营上不得不与其它媒体进行激烈的竞争。

  • 探索记者站目标管理的路径

    作者:李建伟 刊期:2008年第11期

    记者站建设是报社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媒市场竞争规模不断升级的今天,记者站管理力度的大小,驻地记者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报道产品的绩效,也影响着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 新闻故事的情、深、画

    作者:邵肖梅 刊期:2008年第11期

    有新闻学者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勇于探索,尽善尽美,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法采写作品。

  • 科技新闻应重视伦理引导

    作者:陈伟龄 刊期:2008年第11期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同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并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单一的实验,其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伦理问题。随着现代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对科技新成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简单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新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改变,科技新闻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莫让监督变了味

    作者:瑶池 刊期:2008年第11期

    开展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极个别的新闻媒体为了小团体利益,竞滥用监督的权利,结果让媒体监督变了味,不仅被监督单位有意见,而且在社会上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 别动不动就是“整个社会”

    作者:孙建清 刊期:2008年第11期

    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10月5日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这个新闻可是闹大了,连日来报纸网络上评论连篇累牍,说什么的都有,有一篇评论的题目是《阎崇年遭掌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光明网《光明观察》还专门把这篇评论放在《焦点争鸣》栏目里,足见舆论甚是重视。

  • 重视信息掌控 灵动把握策划——地方媒体奥运报道机制创新探索的启示

    作者:林霓涛 汤伟 宋永鸿 刊期:2008年第11期

    这里有两组数据: ——2008年北京奥运。作为地方媒体,《武汉晚报》注册记者证只有一张.加上先后派出的记者在前方总共有14人。这在全国媒体甚至同城媒体中,都不是最多的。

  • 新媒体话语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孟威 刊期:2008年第11期

    新媒体为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了前提,话语权的落实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以因特网、手机等数字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几乎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过去可望而不可即的媒介所有者。媒体成为个人表达的有力通道,社会中普通人的距离因传播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