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杂志简介:《新闻研究导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20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研究论文、国际传播、基金课题、学术探讨、媒介观察、传媒实务等

主管单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国际刊号:1674-8883
国内刊号:50-1205/G2
全年订价:¥ 72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4
复合影响因子:0.44
总发文量:32592
总被引量:30220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3.63
立即指数:0.033
期刊他引率:0.9014
平均引文率:2.414
  •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作者:杨新敏 刊期:2011年第11期

    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安泰俄斯力大无穷,战无不胜,独孤求败。后来赫拉克勒斯发现了他的秘密:安泰俄斯的无穷力量来自与大地的接触。在两人的战斗中,赫拉克勒斯将安泰俄斯举到空中,使其无法从盖亚那里获取力量,最后把他扼死。

  •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追求——从解放日报“走转改”报道看党报创新

    作者:黄强 刊期:2011年第11期

    10月24日至28日,第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报负责人围绕如何努力实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简称“走转改”)常态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本期开始,陆续刊出总编们的精辟见解和经验之谈。

  • “走转改”:回归与升华

    作者:王宏 刊期:2011年第11期

    当前,新闻系统“走转改”活动,正如一股洪流,激荡大江南北,席卷各类媒体,雷霆万钧地推进,如火如茶地展开。短短两个月间,一大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生活、题材感人至深的报道,走上报纸的重要版面、广播电视的重要时段、网页的重要板块。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情欢迎,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好评,

  • 走进基层,把握宣传工作主导权

    作者:魏武 刊期:2011年第11期

    当前,“三个一切”主题教育活动正在推向深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统领,给新闻宣传带来一股扑面新风。从新闻角度看,这一活动,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化为具体生动的新闻实践。回答了新时期新闻工作树立什么样的新闻观、新闻价值观、新闻人才成才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正本清源,为新闻工作指明了正确...

  • 重塑话语体系 增强党报公信力

    作者:铁格斯·再别克 刊期:2011年第11期

    当前,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在业内业外引起强烈反响,也给新时期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党报来说,是一个重塑话语体系,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难得契机。

  • “走转改”:党报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西藏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思考

    作者:孟晓林 刊期:2011年第11期

    改革创新是党报新闻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我国新闻宣传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深入,“三贴近”抓住新闻宣传工作“痼疾”,明确了改革创新的目标和任务;“三深入”提出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目前正在全国媒体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是将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具体化。

  • 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创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

    作者:李玉林 刊期:2011年第11期

    今年中国新闻界的标志性大事件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新闻界贯彻落实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行走在基层,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动

    作者:李薇帆 刊期:2011年第11期

    作为专跑水利口的记者,今年大早期间,我深入到受旱较严重的万盛、永川等地采访旱情。脚踩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抗旱,倾听他们的心声,实地感受到他们受旱的艰难,深刻体会到“走转改”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收获颇多。

  • 体验高温下的疏浚工

    作者:张锦辉 刊期:2011年第11期

    记得在半个月前采访环卫工人时他们说,自己比疏浚工人好多了,40度的高温那几日,井下起码高5度,每天上下井二、三十次是常事。9月2日,我和另一个同为女性的文字记者刘茂颖一起,来到渝北区一环卫所,经过安全知识培训后,迅速换上一身环卫工人服,抓起钉耙、

  • 用心去采,用情去写

    作者:黎奎 刊期:2011年第11期

    8月27日,市委书记亲笔致信给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的父亲曹长华,向他表示慰问:“小曹走的很早,但人生很有价值,重庆人民不会忘记!”曹瑾的事迹由《重庆晚报》率先作出报道并持续关注。为何得到社会各界甚至中央领导的关注?本人认为,记者除了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外,还应该用心去采,用情去写,才能真正写出好文章来。

  • 新闻不能没有“地气”

    作者:吴春春 刊期:2011年第11期

    一直很喜欢“地气”这个词。跟中医无关,这种喜欢来源于它的字面意思,“弥漫于大地的气”,淳朴,厚重。有一种无边无沿又生机勃勃的力量。

  • 在血与火的第一线摄取精彩的新闻图片

    作者:乔天富 刊期:2011年第11期

    我在解放军报当摄影记者己经32年了。军报记者既是军人又是记者,这个职业要求我履行双重使命。作为军人的使命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人的生命属于祖国、属于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是军人的本分。

  • 为中学生提供“绿色”的网络空间

    作者:牟子策 刊期:2011年第11期

    本期开始,本刊开辟《新媒在线》这一新栏目,以关注新媒体建设和发展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在本期我们选发的稿件中,有对手机短信的这种新的言说方式的分析,也有基于微薄发生的假新闻的识别方法,尤其是作者牟子策围绕为中学生提供绿色网络空间的观点,阐述了目前中学生上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学生们营造绿色网络空间的路径和方...

  • 手机短信,新媒体时代的言说方式

    作者:师力斌 刊期:2011年第11期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言说方式,与网络、报刊、影视媒体的言说方式与巨大差别,正在改变着人际交往、信息传播、文化想象甚至文学写作等方式。手机短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非体制化和可信度,因为它的发送和接受都建立在“熟人”基础上。传播学学者匡文波非常强调手机短信的这种人际传播特点。

  • 从以讹传讹造谣到集体智慧辟谣——浅谈基于微博的假新闻传播与识破

    作者:黄心怡 刊期:2011年第11期

    一般说来,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均等的,真实性是居于第一位的要素,是新闻成立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闻失实现象,利用微博进行的假新闻传播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