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杂志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Lover

杂志简介:《新闻爱好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1-1025/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月评论、本刊特稿、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采写编、报海钩沉、新闻摄影、办报经纬

主管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国际刊号:1003-1286
国内刊号:41-1025/G2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河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51
复合影响因子:1.31
总发文量:5069
总被引量:11338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2.9512
立即指数:0.087
期刊他引率:0.8416
平均引文率:4.7652
  • 收视率崇拜不可取

    作者:胡芃原 刊期:2007年第06期

    经常从报纸及其他媒体传来消息,某著名电视栏目被出示黄牌,可能要被取消了,某著名主持人将要下岗了。原因呢?很简单,收视率不高或者下降了,排序靠后了,观众不喜欢了。有道是观众就是上帝,既然上帝不买账了,当然该你下岗啦!

  • 细心·耐心和狠心——跟访连战的经历和心得

    作者:杜超 刊期:2007年第06期

    “唉,累死啦!”心中下意识发出的只有这个声音。 2007年4月16日14时开始,从省委北院出发到机场迎接连战,到4月19日下午14时30分他的航班起飞,到晚10时俺们完成交稿交差的3天多、80个小时中,满打满算,我可能只休息了不足24小时。

  • 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互联网上公众意见表达的形态、特征及其演进趋势

    作者:吴信训; 陈辉兴 刊期:2007年第06期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异常活跃的广阔平台。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由于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 在融合中凸显独特性——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郑汉江 刊期:2007年第06期

    过去十年,由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如网络、手机报、QQ、BBS、博客(BLOG)以及电子介质的“电子报纸”等,极大地丰富了公众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媒传统格局,使包括报纸在内的平面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困境:同质化严重,读者大量流失,经营效益萎缩,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下降。

  • 从《感动中国》看媒介的文化建构

    作者:郝滢 刊期:2007年第06期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五年。五年间,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人们熟悉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传扬着一件件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有人说,《感动中国》正在成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人们开始习惯在春天来临时的某一天守候在电视机前,让心灵经受一次温暖的浸润。当我们“细读”这个节目文本时...

  • 政治本位与经济本位——中西新闻传播动力机制比较

    作者:柯艺 刊期:2007年第06期

    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中国与西方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动力机制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本位。“政治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媒体承担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评价一个媒体的质量好坏是以政治价值为标准;“经济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媒体的压...

  • 从消费社会的形成看消费文化的社会心理影响

    作者:李尧尧 刊期:2007年第06期

    什么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根据皮特·斯蒂恩斯(Peter N.Stearns)的定义是“描述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是部分地构建在获取他们显然根本不需要的物质或不是传统地需要展示的东西上。他们投身于获取东西的过程——买东西中。他们的身份,部分的是由他们所拥有的新买的东西或新展示的东西决定的。

  • 由黄静案反思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关系

    作者:张锦华 刊期:2007年第06期

    2003年孙志刚案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关系的转折点,孙志刚案显示出了网络媒体和舆论的强大力量,传统媒体从把网络当作竞争对手,批判甚至惧怕网络转变为开始利用网络,把网络作为报料者,从此开始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蜜月期,网络舆论一旦有风吹草动,传统媒体立即闻风而动,各大门户网站的虚拟社区成为传统媒体的报料平台。

  • 维珍尼亚·萧的完美答案

    作者:苏喜娥 刊期:2007年第06期

    城市马路上的“坑洞”常常让不少骑车人栽跟头,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城市都时有发生。2006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冒着大雨,在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拍摄了一组一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水坑摔倒的照片,被各大网站转载,相关评论有上万条,有人夸他恪守了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但也有人谴责他“...

  • 论“新主流媒体”的报道失衡

    作者:李白袁 刊期:2007年第06期

    媒体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形式是为公众提供新闻,新闻的最高追求是事实和真相。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标榜为“新主流媒体”的媒体,无形中将发行量和利润放在首位,成为广告和娱乐的“阶下囚”,从而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衡。

  • 媒介公关: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者:雷凌航 刊期:2007年第06期

    ——2004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一科主任李宁教授被病员家属砍伤,院方被迫为医护人员配备保镖; ——2005年8月,福建省中医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戴春福教授被患者捅死;

  • 群众主角 平民视角——从《百姓360°》谈民生新闻的定位风格

    作者:张建峰 刊期:2007年第06期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近年来在地方电视台兴起的一种新闻栏目,在内容上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在角度上采取平民视角,在传播手段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采访报道并注重与受众互动。河南省襄城县地处中原腹地,汝河之滨,属于河南省经济发展十快县之一。

  • 央视“多哈亚运”报道与媒介创新

    作者:阴雅婷 刊期:2007年第06期

    新世纪新时期,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趋向个性化、细分化,受众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层次化。于是,手机报刊、手机网络、IP电视、电子杂志、网络广播、交互式电视等个性化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互动性、便利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向传统媒体提出挑战。这些新媒体就是媒介整合的表现形式。

  • 是真名士自风流——采访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印象记

    作者:顾迈男 刊期:2007年第06期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当记者不久,便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怎样迅速、准确、生动地报道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怎样采访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科学家?

  • 于丹现象的传播学意义

    作者:吴水振 刊期:2007年第06期

    于丹由于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表现不错,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因而火了;十博士因为不满于丹的治学方式,因而恼了。基于这种现象,笔者写了一篇博文,叫《也说于丹》,没想到却引爆了对于此事的讨论,两天时间居然有近三万人点击此文,有三百多人跟帖发言,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由此,也引发了笔者对于于丹现象所带来的传播学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