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

新天地杂志 省级期刊

New Horizon

杂志简介:《新天地》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52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封面故事、致敬最可爱的人、话题板、乐活族、敏感度、私房话、健康路、新史说、看世界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3-7857
国内刊号:11-552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4940
总被引量:55
H指数:3
  • 快乐的母亲

    作者:张曼菱 刊期:2006年第05期

    每次我抱着一束鲜花进门,母亲总维护那旧花。我把昨日黄花扔掉,换插新花。来不及阻拦我的母亲,会去垃圾桶中又寻出几枝残花,替它们求情,插进新来的鲜花中。她说:“它还没有谢。”我只有叹道:“妈,你比林黛玉还要伤春悲秋。”

  • 91岁老红军再踏长征路

    作者:凌传昌 刊期:2006年第05期

    91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国保,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2005年11月在家人陪伴下,从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南踏上征途,至今年3月,历时3个多月再次走完长征路,成为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

  • 文科知识分子中勇敢的开拓者黄会林

    作者:龚晓村 刊期:2006年第05期

    获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银质军功章的会林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她是文艺兵更是好战士,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留校执教至今。作为学者与作家,会林著有《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

  • 走下神坛的芭蕾——刘利群和他创建的大众芭蕾健身体系

    作者:潇潇 刊期:2006年第05期

    我们已经10年没有联系了。一切都是从那个久违的电话开始的。“你好,我是中央芭蕾舞团刘利群……我的网页已经做了5年,最近又增加了内容,你帮我看看。这得感谢你10年前的提议,那时我……”这是我10年前的采访对象,不用说,我马上去balei.com.cn浏览了,那

  • 高莽:把“保尔·柯察金”带到中国的人

    作者:张晓华 刊期:2006年第05期

    翻译俄国文学作品,高莽当初原以为只是。“闹着玩儿,感兴趣”,于今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届满46个年头。高莽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中,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一生虽历经沧桑,但总算功成名就,他翻译出版了30部外国文学作品,成为中国人物辞典中的三大“家”——翻译家、作家、画家。当然翻译是他终身的职业。

  • 与俄罗斯的不解情缘

    作者:田青博; 李炳楠; 陈云轲; 王春艳; 华华 刊期:2006年第05期

    3月21日,“中国俄罗斯国家年”活动拉开了序幕。对于俄罗斯,各个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想。不可否认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俄罗斯文化对一代中国人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俄罗斯情结,几乎成了那一代人的标志……

  • 老头儿PK老太 谁更精彩

    作者:曹阳 刊期:2006年第05期

    PK:最流行的网络语者之一,它有两个渊源,一个是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对打;另一个是指足球运动中一对一罚点球,只有一个人能赢。人到老年,又是一番新天地,怎么个活法,是一门学问。如今老年人对自己晚年生活方式越来越讲究,而且男性老年和女性老年各有各的精彩。本刊本期就此话题做了一番简单对比。且看现今社会老头儿、老太的靓丽晚年。

  • 两岸经贸论坛备受瞩目

    作者:曹阳 刊期:2006年第05期

    4月15日,备受国人瞩目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闭幕。此次论坛主题是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两岸的知名企业、工商团体的负责人、两岸著名经济界专家学者以及大陆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等共5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 老年证的尴尬

    作者:王道兰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医院熬了两小时才看完病,我到大厅取药。天哪!这么多人!划价、交费、取药,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排了半个钟头。快轮到我了,此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凑到了窗口。“嘿!老头儿,加塞儿呀!”后面的人嚷道,老人指指窗口“持老年证优先的牌子”。“老年证呢?”一位年轻女士不

  • 滕矢初《穿越艺术》面世

    作者:乙白 刊期:2006年第05期

    入们是从央视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认识滕矢初的。作为综合素质考核评委,他稳健、博学、诚挚和善解人意,他的点评一时成为大赛的亮点。作为著名指挥家、钢琴家,滕矢初不仅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也一直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播知识、普及音乐。

  • 给父亲晚年增加文化营养

    作者:常恕田 刊期:2006年第05期

    前年母亲病逝后,父亲从铁路沿线小镇搬来我家。我以为父亲年龄大了,给他做好吃的,穿得好一点就是尽孝道了。妻子却不这样认为,她说,时代在变,孝敬老人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赶上时代潮流,不能沿用传统的老办法。像父亲这样的老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关心,还需要文化关怀。

  • 六婿争岳的佳话

    作者:郭凤山 刊期:2006年第05期

    张子林和老伴都年近八旬,家住吉林省扶余县陶赖昭镇四号村。他们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6个女儿早已成家,有几个住在外地。前些年,老张和老伴身板还挺硬实,家里家外的活计用不着女儿女婿们操心。可是去年春天,张大娘的

  • 写书叙情教子孙

    作者:刘梅秀 刊期:2006年第05期

    近日,一位文友到我家做客,见我写字台上放着草稿《后屋手记》,他笑着说:“你又在‘写书教子’,进行做人孝为先的德育教育哪。”我点点头。的确,我编写这本《后屋手记》,就是想用我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教育后人。我1940年生干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财主来

  • 同喜同贺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为新婚的二老高兴去年,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晚年喜结连理走到了一起。在共同生活的一年中,二老十分默契亲切,常一起到户外散步,一起读报看新闻,有时还一起唱几句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小插曲。看到二老晚年有了幸福的情感归宿,我们做儿女的也高兴。在此,女儿晓菲(右一)祝愿二老婚后永远甜蜜,健康长寿。

  • 我的小脚母亲

    作者:张兆仁 刊期:2006年第05期

    母亲辞世离我们而去已有8个年头了,但我常常以为她老人家仍然居住在农村老家的老屋里。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基本不识字,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却可以集农民的淳朴与儒家的文化于一身,用她的言传与身教对我们产生了莫大的教育作用,有些方面甚至形成了我们终身的品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