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术

新美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New ARTS

杂志简介:《新美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06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史学、现场、批评、思想

主管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1674-2249
国内刊号:33-1068/J
全年订价:¥ 388.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2217
总被引量:3933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8.625
立即指数:0.01
期刊他引率:0.9368
平均引文率:5.1592
  • 形式分析与中国画论的渊源

    作者:杨思梁 刊期:2019年第12期

    一形式分析的定义和起源形式分析[formalism,也称formal analysis]主要分析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elements或译要素、因素、成分]。从20世纪初创立至今,形式分析一直在艺术史和艺术教育中被广泛使用。按理说,一种流行的研究方法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艺术的基本元素却没有一致的看法。

  • 滕固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几个观念

    作者:张平 刊期:2019年第12期

    直至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家仍在遵循以唐代张彦远(815―907)《历代名画记》为代表的编史模式,将艺术家传记、书画论、艺术鉴定、收藏和品评熔于一炉。用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的话来说,就是合鉴定家、批评家与美术史家为一。相对于几百年后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的《名人传》[Le Vite de piùeccellenti pittori, scu...

  • 中古法华信仰新图像类型之考释 以榆林窟第3窟《昙翼感普贤菩萨化现女身图》(拟题)为中心

    作者:张书彬 刊期:2019年第12期

    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西夏(1038―1227)统治瓜州晚期,窟内显密佛教壁画并存,内容复杂而丰富。1贾维维《榆林窟第3窟壁画研究》2是目前关于该窟最全面的研究,她通过使用梵、藏、汉、西夏文等多种文献,对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文本依据和配置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从整体上审视西夏石窟造像体系。

  • 恭造之式与外造之气 清代器物审美中的权力运作

    作者:彭圣芳 刊期:2019年第12期

    统一多民族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在明清两展到顶点,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又是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治上的高度集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更是无以复加。如果说,晚明社会由于纲纪松弛、文风鼎盛使得士大夫阶层因其对知识的占有而取得了文化上的话语权,并使其所代表的审美观念引领一时风气;那么,清代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得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更...

  • 赵宧光旧藏明拓《石鼓文》考论

    作者:刘晓峰 刊期:2019年第12期

    赵宧光(1559―1625)是晚明《说文》、篆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石鼓》亦颇有关注。《寒山帚谈》中云:"三代而下整齐文字,独此猎碣。无论笔画之妙,即〈风〉〈雅〉〈颂〉数十章删后稀世之宝也……"。1视石鼓如此珍贵,故而拓本收藏亦不在少数。其在《石鼓文章句》中提到,为便于校对鼓文曾收集翻刻本及诸家释注本多达十种。2赵宧光篆书地位,在...

  • 仇英的儿子和孙婿

    刊期:2019年第12期

    王穉登(1535―1612),字百穀,号玉遮山人、半偈庵主,先世本江阴人,生于武进,移居吴县。他两次应试皆不中,做过大学士袁炜的记室,后悠游林下,执吴门风雅三十年。他声名显赫,为三大布衣诗人之首,著有《王百穀集二十一种》。屠隆(1544―1605),字长卿,更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颍上、青浦令,迁礼部主事,因"淫纵"...

  • “书斋便是我广大的公国”莎士比亚笔下的普洛斯佩洛与米兰的普洛斯佩洛·维斯孔蒂

    作者:贡布里希; 李涵之(译) 刊期:2019年第12期

    在理查德·海多克[Richard Haydocke]1598年节译的洛马佐《绘画论》[Trattato della Pittura]第三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关于画家创造错觉的力量:再者,巴尔纳扎诺[Barnazano],一位出色的风景画师[Landskip-worker],在一幅风景画里的墙壁上,将草莓再现得如此栩栩如生,以至使孔雀……啄食。

  • 漫画的基本原理

    作者:恩斯特·克里斯; 贡布里希; 邵宏(译) 刊期:2019年第12期

    肖像漫画直到16世纪才为世人所知晓,实在是件令人纳罕的事[Brauer and Wittkower, Die Ziechnungen des Gianlorenzo Bernini, Keller,1931]。在我们今天看来,为嘲弄的目的故意将人的面目扭曲变形,是极为简单甚至原始的手法。然而对于古典时期、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高峰时代的人们来说,这一讽刺手法却鲜为人知。

  • 时期与品质

    作者:戚灵岭 刊期:2019年第12期

    通常,艺术家对创作成果的信心取决于识者的赞许。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图像的轮廓,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眼里都会因不同的观看方式而有所不同。藉此,一切与艺术方面有关的事物是否纯属主观?或者说艺术有无客观标准?如果说有,如果说依据此才有可能创作出真实的艺术作品,且远不是前人曾运用的程式所能比拟的,那么,艺术家本身的知觉在多大程度上能使其真...

  • 19世纪下半叶英国艺术批评中的波提切利

    作者:陈静 刊期:2019年第12期

    审美趣味随时代而变,艺术品质则历久弥新。在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史中,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正如乔治·博厄斯[George Boas]所言,人们总是试图用某种恒定不变的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最终评判,但这样的想法似乎无法成立。换言之,同样的艺术作品,其价值因时代和评判者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滑向艺术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因为艺术杰作的...

  • 比例与反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例之争

    作者:王小柠 刊期:2019年第12期

    中世纪西方绘画可以看出明显的经验传承,但我们还要追问的是当艺术家面对自然时,是什么能力,首先是何种知识使他能够如此表现人物、自然或某种观念?进入文艺复兴,艺术理论除了继承中世纪的实用功能,还为创作提供更严格、更有依据的科学法则。绘画既要直面自然客体,模仿的同时又要改进方式,似乎成为一个不可解的悖论。

  • 有双翼的眼睛 阿尔贝蒂认知模式下的视觉艺术之观

    作者:刘艳 刊期:2019年第12期

    1436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其著作《论绘画》的手稿上画了一副自画像,画中用"有双翼的眼睛"作为其个人的标志。同一时期,在他的《席间谈话》[Intercoenales]中,他又将这一符号授予了被认为成功的另一位人文主义者菲洛皮尼乌斯[Philoponius]。后人用"有双翼的眼睛"作为纪念阿尔贝蒂的标志性符号1,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人文主义者的标志不仅在...

  • 复杂语境中的艺术展览策划 林风眠策展研究(1924-1934)

    作者:戚晨曦 刊期:2019年第12期

    在复杂语境中策划艺术展览是林风眠推动艺术运动的重要环节。这里的复杂语境包含了艺术、教育、政治、大众多个历史因素。从法国来到北京艺专后,林风眠(1900―1991)正式以蔡元培(1868―1940)的合作者、归国艺术家的身份进入北京的文艺界、教育界、政治圈。一来他作为艺专校长,开始推行蔡元培的艺术教育理念,试图将艺术从学院带到社会中去;二来,...

  • 雕塑作品中的人民生活 自刘开渠以来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综述

    作者:余晨星 刊期:2019年第12期

    1933年,刘开渠学成归国去拜访蔡元培,在其寓所巧遇鲁迅。鲁迅饱含深意地对刘开渠言道:"中国人过去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这句话几乎成为中国近代雕塑史的箴言,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可被看作是对中国近代雕塑发展的预言,它点明了中国雕塑近现代转型的重要特征:脱离以往的传统雕塑功能,开始为现实生活服务。这样的文艺观,引领了近代中国雕...

  • 刀法即笔法 中国传统雕塑之线性表现与书画用笔

    作者:曾齐宝 刊期:2019年第12期

    "线的艺术",通常是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基本判断。的确,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艺术均离不开线条,即使不是直接用线表现,也具备线性审美特征。反观中国传统雕塑,无论在技法特征,还是审美意趣上均离不开线条。从工具以及相应的材料媒介来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线性表现可分为以毛笔为工具和以刻刀为工具两大类。前者以书画为主,后者以雕刻为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