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术

新美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New ARTS

杂志简介:《新美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06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史学、现场、批评、思想

主管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1674-2249
国内刊号:33-1068/J
全年订价:¥ 388.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2217
总被引量:3933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8.625
立即指数:0.01
期刊他引率:0.9368
平均引文率:5.1592
  • 参照系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之变

    作者:曹意强 刊期:2018年第12期

    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油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中国画家既在本国的传统框架中又在西方艺术背景中进行创作。中国的油画家在其媒介的发源地——欧洲的传统影响下工作,同时具备欧洲同行没有的参照系即中国特有的绘画传统。任何艺术唯有在比照中才能显现各自的特质。

  • 恽南田事迹丛考(一)

    作者:王霖 刊期:2018年第12期

    小引考证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工作,但却不是主要工作,尤其不是唯一工作;考证的方法,是史学的基本方法,但也不是唯一方法。近见中国美术史研究有独以考证之学自矜而轻诋其他研究方法与方向者,致青年学子有所误解,以为美术史的任务即止于此。这不免让人感到忧虑。学术所关,在于世道人心;学术训练,也需要旁通致远。

  • 攀古楼主人的书画鉴藏兴趣

    作者:潘文协 刊期:2018年第12期

    清末同光以来,吴门一地以过云楼顾氏、愙斋吴氏、攀古楼潘氏为代表的收藏家,堪称传统文人士大夫风雅趣味的最后典范。1三大家族之收藏,涉及了唐宋以来文人收藏的各个门类而各有侧重,其中顾氏以书画、古籍著名,吴氏以金石、书画见长,而潘氏则以金石、古籍蜚声。

  • 画家与观众的互动中国山水画史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黄厚明; 陈云海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从画家角度解析绘画的风格与意涵,这是画史写作惯常的做法,其固守的一个信念就是,画家不仅是绘画创作的主体,同时也是理解画作、构建画史的津梁。得益于以人为本的中国史学传统,中国画史研究亦因画家传记资料的丰富性而累积了相当丰硕的学术成果。

  • 莫霍利–纳吉Ⅰ 格罗皮乌斯的选择

    作者:周诗岩 刊期:2018年第12期

    相较同时代其他的先锋派艺术群体,包豪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鼓励团队协作,不宣扬过于个人化的艺术家形象。大部分包豪斯明星不是成名于包豪斯创办之前,就是成名于它关闭之后。

  • 人类的“艺术基因”(上)一种演化艺术论

    作者:张激 刊期:2018年第12期

    我的方法一直是生物学的,我总是试图追寻到问题的最初点。——贡布里希一文化演化和生命演化同构时至今日,“美术”概念已经没有那么坚挺了,“视觉艺术”也正在被“视觉文化”所取代。假如说有一种属性能和人类的生物属性对应,并区别于动物乃至其他物种的,那一定是“文化”而非“艺术”。

  • 中世纪图像与文本的差异

    作者:史怡然 刊期:2018年第12期

    在漫长而浩瀚的中世纪绘画中几乎难觅痕迹的踪影,因为那都是关于教义和历史的阐释。画师描绘的都是记忆中的形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讲述中世纪细密画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中就说,艺术在当时公认的标准就是从不表现眼睛看见的,而是表现记忆与想象之物,甚至最一流的艺术大师都是失明眼盲为职业生涯的...

  • 维特鲁威了解几何光学传统吗?

    作者:刘珈源 刊期:2018年第12期

    罗兰[I.D.Rowland]是英译版《建筑十书》的注解者,他认为维特鲁威大概了解科学光学的整个传统,包括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学传统。,并说他考虑到了“视觉射线”的作用而拥有欧式的基本原理即欧几里得光学(理应连同其数学影响)在欧式身后成为主导性传统。

  • 两只兔子的邂逅

    作者:佟飚 刊期:2018年第12期

    我看见一只兔子。那时秋风乍起,寒叶飘零。一棵借坡盘踞的小树向左前方伸展开来。枝干上一只鸟绽开双翅,身体直冲地面,几乎失去了平衡。目视下方,眼神凛冽而紧张。它正张开尖喙厉声鸣叫。而在它的后方,一个同伴尾翼低垂,两个翅膀激烈上收,迎风盘旋,正是要降落的动作,似乎是赶来助一臂之力。

  • 大学美术馆的望境

    作者:余旭鸿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中国大学美术馆历史弥新,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别于公共文化教育序列中的其它博物馆美术馆。本文以中国美院美术馆为例,“社会美育”之思为端,从建馆理念、职能分化、展览成果及潜在问题等方面,探讨大学美术馆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发展与潜力。

  • 哲匠精神与高校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傅巧玲; 方舟 刊期:2018年第12期

    随着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匠人”成为时代热词。工匠精神,蕴含了独特的风骨:坚持、踏实、精益求精、永不满足,而这些,正是当前时代社会所稀缺的。对于高等教育界而言,何为大学?何为大学之道?“工匠精神”提出,令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之进行思考。

  • 清代山水画的程式化风格

    作者:朱孟武 刊期:2018年第12期

    “程式是建立在长期、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创新只为‘求法’,一旦法式确立,创新就不再值得歌颂,这就是中国画的程式化法则。”1此所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历代山水画家都热衷于山水画法式的总结,为山水画确立法度。在自然万象中提炼物象,并为每一物象在无限多样中提炼、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相对应的表现方法。

  • 中国传统雕塑之“塑列画苑”与“塑绘一体”

    作者:曾齐宝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中国古代雕塑是世界上三大雕塑传统之一,在人类雕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极具特色的面貌。然而,中国雕塑史却只是一部实物的历史。古人为我们留下如此浩瀚的雕塑作品,却没有留下任何具有系统性的雕塑论著。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即唐代杨惠之的《塑决》,如今也早已失传。

  • 动态雕塑进入乡村公共空间之可行性研究

    作者:陈汉; 刘泠杉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一动态雕塑对自然时空的转译动态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这自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以来就不再是难以实现的幻想了(图1)。至今,不同类型的动态雕塑家在不同的空间中都做出过不同类型的尝试从自然动力动态雕塑到混合动力动态雕塑、从独立动态雕塑到动态雕塑相关的主题公园项目,动态雕塑随时展呈现越来越多彩纷呈的...

  • 对雕塑艺术数字化的思考

    作者:白彧 刊期:2018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艺术空前繁荣,一场公共空间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开启了雕塑艺术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思考。在这个数据化时代,雕塑艺术已卷入了这场数字化浪潮,艺术家调用形体、空间、科技等手段在全力打造视觉盛宴。但是在这新科技技术影响下的视觉生产中,这些技术背后的审美认知问题更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