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寻根杂志 省级期刊

Root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寻根》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1-120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寻根寄语、百家纵横、东西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艺文杂谈、寻根扫描、姓氏文化、文化遗产、寻根情结、家族史、移民寻踪、乡土影像、寻...

主管单位: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5-5258
国内刊号:41-1209/K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河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复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2086
总被引量:1756
H指数:11
立即指数:0.012
期刊他引率:1
  • 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

    作者:王炳照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商周时期,就曾盛行“保傅之教”;汉唐之际,蒙学教育更广泛推行于宫廷王室和达官贵人家庭;宋元明清又有进一步发展,一般庶民子弟也多能受到相当程度的蒙学教育。所谓“养正于蒙”(《周易传义大全》卷三)、“蒙以养正”(《周易注》卷一)、“教子婴孩”(《周易本义通释》卷二)、“早谕教”(《大戴礼记》...

  • 传统私塾的历史变迁

    作者:秦玉清 刊期:2007年第02期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

  •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

    作者:徐梓 刊期:2007年第02期

    很多权威的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都把蒙学说成是学校,这实在是褊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我国古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单纯是指学校。

  • 试析传统蒙学的主要教育方法

    作者:周慧梅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中国素有重视“蒙养之学”的传统。“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养成的统称,不仅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制度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简称“蒙学”或“蒙养教育”。在长期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有效地促进了蒙童知识的增长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挖掘传统蒙学的主要教育方法,不仅...

  • 论“三百千”形式中的隐性价值

    作者:白云开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部蒙书的合称,这三部蒙书被视为中国传统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教材。隋唐时期,《千字文》已成为蒙学教材,到了北宋初期,《百家姓》出现。

  • 明代新科进士的凄清岁月

    作者:杨东方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进士及第是读书人的最高梦想,也是人们对读书人的最高期望。唐人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现初登进士的欣喜心情,而大宴曲江池的盛况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于登第读书人的重视。一些小说、戏曲也极力宣扬、渲染读书人科举得意之后立刻高官厚禄、皇帝赐婚、衣锦还乡的场景。这样就给我们一种印象:所有的新科进士都很幸福快乐、风...

  • 文化学刊

    刊期:2007年第02期

  • 毁之实属无当,尊之不宜太过——浅谈辜鸿铭及其文化思想

    作者:李晓彬 刊期:2007年第02期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对“崇洋”的可敬老人,这个性情偏激,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

  • 斯坦因与敦煌文物的劫难

    作者:郭海成; 沙武田 刊期:2007年第02期

    马克·奥利尔·斯坦因(1862~1943年),世界近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探险家。1862年11月26日,斯坦因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可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却让他专门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斯坦因的父母认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将为儿子开辟自由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精心的选择的确很有远见,这对斯...

  • “中国根 山东家”——韩国釜山华侨华人生活闻见录

    作者:郑永福 刊期:2007年第02期

    到过韩国釜山的中国人,大都去过位于釜山东区草梁洞的“上海街”;或者说,去韩国釜山的中国人,一定要去“上海街”转转。因为这里是华侨华人活动集中的地区,方圆几百米的地方,分布着釜山市华侨协会、华侨天主教会及教堂、华侨基督教会及教堂、华侨初高等学校(中学)、华侨小学、华侨小学附属幼儿园等。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兑换人民币或外币...

  • 中国丧服的尚白礼俗

    作者:胡玉华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

  • 鬼崽石像与瑶区的营堡制度

    作者:唐晓林 刊期:2007年第02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五岭山脉以北、紫金山脉以南,远古时期苍梧国所在的潇水盆地和两山之间的沟壑地带,许多神秘而遥远的古文化信息浮出水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许多地方部相继发现了古代石像,尤其是湖南道县田广洞鬼崽井一带的上万尊石像。

  • 浙中的祠堂建筑

    作者:章立; 章海君 刊期:2007年第02期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各个方面,以它的载体——祠堂建筑表现得最为明显。本文以浙江中部几处现存的祠堂为对象,来阐述一下这种特殊建筑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和现状。

  • 山西吉县沟堡发现的早期“灶君”

    作者:田建文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3年发掘的山西吉县沟堡遗址,在F1东北角出土一件“人面形器物”,“泥质灰褐陶,陶质疏松;无底,底边呈喇叭口状,出土时顶部盖一石板,人面眼、口镂空,分别用泥块贴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颧骨、嘴唇的形状。嘴部及一侧眉部、眼眶处泥塑已脱落,鼻梁挺直,高颧骨及嘴巴下贴塑有泥条,似为身体上的装饰。面部左右两侧大致和眼睛同一高度处...

  • 插箭节:甘南藏区特有的一种祭神风俗

    作者:林泉 刊期:2007年第02期

    高原藏区是神秘诱人的,除了冰清玉洁的雪山和高原,更在于那里奇特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文化,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特点:由青海、甘南和川北几个地区所构成的安多藏区,与卫藏、康藏地区大不相同。而在安多藏区,甘南的民俗风情又独树一帜,譬如盛行于甘南合作、夏河、碌曲和玛曲一带的插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