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Modern Philosophy

杂志简介:《现代哲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071/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问题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西比较哲学、西方哲学研究、逻辑学研究、研究生论坛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东哲学学会
国际刊号:1000-7660
国内刊号:44-1071/B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2
复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1414
总被引量:431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8.2857
立即指数:0.0183
期刊他引率:0.9723
平均引文率:21.422
  • 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历史叙事的视野和逻辑:客观性、历史变迁的规律性和时间——简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历史叙事的特色

    作者:胡大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以结构主义为支撑的后现代激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的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的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的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的直接动力、基本...

  • 马克思著作中的“物象”与“物”

    作者:周嘉昕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

  • 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线索管窥

    作者:赵吕生 刊期:2014年第01期

    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

  •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人

    作者:黄颖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有关资本与劳动间关系的论述为依据,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人的话语的逻辑传承和超越。从抽象人本主义(劳动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的被迫转移)两个不同视角出发,两个文本都指出了劳动比资本优越,资本终将消亡这一走向,不同之处在于《资本论》立足于劳动的自我所有权...

  • 超越巴黎传统: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探源

    作者:周尚君 刊期:2014年第01期

    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与巴黎浪漫主义思想之间联系至为紧密。对早期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理解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到“释古”的心路历程。他曾试图将“日耳曼的头脑”(哲学革命)与“法兰西的心灵”(政治革命)结合起来,但“现有”与“应有”的矛盾,哲学家们在缺乏实质自由的财产关系面前的集体失语,迫使他开始反...

  • “一分为二”,或是冷战结构内部化:重探矛盾论以及历史发生学的问题(上)

    作者:刘纪蕙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透过“一分为二”的论述,检视在50年代冷战历史过程中,思想的辩证性转向形式化对立的轨迹。全文分六个部分:首先,分析黑格尔“一分为二”的辩证逻辑如何透过1937年的《矛盾论》以及1957年的“一分为二”展开,如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带动了不同的后续历史过程;第二,回溯50年代冷战结构如何被全球局势多元因素所偶然也是必然地...

  • 第三届“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上)

    作者:李捷 孙经先 刊期:2014年第01期

    2013年11月29日至30日,“与当代中国——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这是继2008和2011年后,第三次以该主题举办的研究会议。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

  • “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义

    作者:邓晓芒 刊期:2014年第01期

    学者们历来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讨论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这部分的意义重视不够,认为这只不过表达了黑格尔对这两门早已过时的“伪科学”的繁琐甚至多余的批判,没有看到这两门学问作为黑格尔从“观察的理性”进入到“实践的理性”不可缺少的环节的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面相学实现了人的内在东西与人的实践行动的统一;头盖骨相学的结论“精...

  • 范畴直观与现象学的悖论——反思阿多诺对范畴直观的批判

    作者:马迎辉 刊期:2014年第01期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由于陷入了感性图像化的悖论、范畴觉知与概念实证化的困境,最终错误地掩盖了范畴的辩证本性。本文认为,阿多诺尽管借助于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洞察,在直观被给予性和觉知问题上揭示了描述心理学的内在缺陷,但由于他缺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视角的理解,在错失了质料的综合先天和觉知的多重含义的同时,也错...

  • 施泰因论同感行为的现象学本质

    作者:都欣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研究中,同感是一种独特的经验行为,它是一种“对异己意识之把握”的行为。就行为本身的特性而言,它与感知行为(无论是内感知或外感知)、回忆行为等意识行为一样,都是“本原性”的行为;在行为的对象或相关项方面来说,它又不同于感知行为,而是与回忆等当下化行为相似,是一种“非本原给予性”的行为。我们正是在这种“...

  • 盲人能够或不能够拥有何种意义上的颜色?——在现象学的语境中来谈

    作者:刘丽霞 刊期:2014年第01期

    现象学语境中,我们可以区分出如下几种意义上、具有从低到高之奠基关系的颜色:处于最底层的是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眼睛所被动接受来的内在于意识的颜色感觉材料,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意识之主动统握而构成的作为物身上之客观属性的颜色;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经验的颜色类型概念以及作为其界限理念的纯粹颜色;进而建立起基于其上的种属概念意义...

  • 拉康的享乐观——从圣·奥古斯丁所举的例子看

    作者:黄作 刊期:2014年第01期

    拉康引用先贤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所举的一个例子,说明人类文化中根本性的想象维度表现为一种攻击性,其原始的面貌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我们则认为,该例子为我们探讨拉康复杂的享乐概念提供了一个极佳入口。

  •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作者:魏飞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倡道德自觉,庄子赞同心灵自由。自觉要求心灵反身向内而获得道德的根基,其间更需要心灵付出辛劳以完成修养工夫。自觉的对象是人生全体,修齐治平的整个过程皆要有自觉作为保证。自由即自我超越,是生命本性和心灵的安顿。自觉更倾向于个人身心修养,自由更多关涉人与社会的矛盾。

  • 荀子富民强国思想阐释

    作者:王天海 宋汉瑞 刊期:2014年第01期

    国家要富强独立、长治久安,须具备三个条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苟子作为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富民强国的思想,而且创造性地将儒家的“仁义”、“王道”思想融人到军事理论中。《富国篇》、《议兵篇》、《强国篇》集中体现了苟子的富民强国思想,可为当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陆贾的“无为”观及思想史意义

    作者:徐平华 刊期:2014年第01期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汉初“无为”政治源自黄老道家,而陆贾的“无为”“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理所当然属于黄老道家。其实,其“无为”是以儒家“道德导向无为”为主干,以道家“自然无为”、法家“法术势无为”为补充。这为重新审视汉初“无为”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儒学在其中的地位提供了新视角。汉初“无为”是道、儒、法三家“以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