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

新长征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新长征》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01/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新长征论坛、本刊特稿、专论、厅长访谈、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究、思想文化建设、改革与发展

主管单位:中共吉林省委
主办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6-7477
国内刊号:22-1001/D
全年订价:¥ 220.8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5038
总被引量:1146
H指数:11
立即指数:0.0058
期刊他引率:1
  • 赶考——新中国一路走来

    作者:本刊评论员 刊期:2019年第10期

    70年搏击奋进,70年征程辉煌。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神州放歌。回眸波澜壮阔的历史,'赶考'二字如同一条长长的红线,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之中,贯穿于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伟大实践之中。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赶考——新中国一路走来

    刊期:2019年第10期

    西柏坡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和'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当年,党中央和就是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 赶考——新中国一路走来

    刊期:2019年第10期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进京赶考'之路,始自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当天临行前,曾对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回应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革命圣地西柏坡

    刊期:2019年第10期

    赞誉西柏坡'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西柏坡纪念馆内,一条石刻电报廊,长约50米,共展出37份电报。'通过展示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电报手迹,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党中央和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纪念馆讲解员向我们介绍。

  • 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刊期:2019年第10期

    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畔、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有一个向阳的马蹄状山湾,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个长满翠柏的北方小山村静静地偎依在山湾里。这里幽静隐蔽,交通便利,攻守自如,向东是华北大平原,可直通石家庄,向西则进入太行山腹地。这里,就是与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齐名的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

  • 中共中央选址西柏坡

    刊期:2019年第10期

    本刊记者一行走进心中的圣地——西柏坡,举目、、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那威严的铜像,不禁心潮澎湃,似有一种与历史会面的庄重感受。同时也不禁发问:当年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向我们介绍了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 六尺白布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央机关准备迁往北平,人们已经开始打点行装了。这时任弼时的小儿子远远才七八岁,他听到进京的喜讯也忙活着拾掇起来,把那些看过的小画书用绳子捆起来,把一些小玩具装进纸箱里,唯独那件从延安带来的小自行车.

  • 导演“空城计”

    刊期:2019年第10期

    在西柏坡纪念馆二楼的电报长廊,有37封密密麻麻的电文刻在大理石上,用不同数量的'A'标示保密级别。'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康彦新告诉记者,'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据不完全统计,共发出了408封电报,组织指挥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24次重大战役。'

  • 民主革命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

    刊期:2019年第10期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称得上是一个大都市,而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只是一个小山村。但是,就是这两个在各方面都极不成比例的地方,在当时不仅是决定中国不同命运的指挥所,而且成为世界的聚焦点。

  • 西柏坡“历险”

    刊期:2019年第10期

    那是1948年初夏西柏坡的一个夜晚,已经睡下,突然一声枪响,警卫班所有同志被枪声惊醒,一个个冲出房门,扑向住处,好在并无大碍。原来,部队扩编工作完成后,面临着任务重、新人多的情况,战士们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值岗时处在疲劳和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刊期:2019年第10期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在西柏坡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说的是当年西柏坡的人民群众是如何支援革命的。

  • 只见公仆不见官

    刊期:2019年第10期

    '只见公仆不见官',这恐怕是每一个参观过西柏坡的人的强烈感受。西柏坡纪念馆的同志向记者一行介绍说,当时,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吃、穿、住、用几乎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 简朴的婚礼晚会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43年,刘少奇从华中回到延安后,过着无人照顾的单身生活,身体也不大好。在西柏坡,他的胃病复发,病倒了。正在转战陕北的致电要求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始终不肯。对于刘少奇的身体状况,康克清和邓颖超两位大姐急在心上,打算为刘少奇介绍一位合适的伴侣。

  • 会场设在打谷场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中国社会的进步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采取'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农村政策.

  • 一个小木箱

    刊期:2019年第10期

    在西柏坡刘少奇曾经的办公室里,陈列着一只普通的小木箱,由于岁月的流逝,箱子陈旧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木箱长84厘米,宽47厘米,高61厘米。箱盖上面有刘少奇用毛笔书写的'奇字第叁号'的字样,在这排字的左侧还标有'(3)'符号。小木箱来自延安那段艰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