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

西北民族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Northwest Ethnology Series

杂志简介:《西北民族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2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稿、民族文献研究专题等

主管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部名族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部名族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2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341
总被引量:134
H指数:3
  • 关于隋唐长安城若干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作者:李健超 刊期:2017年第01期

    隋唐长安城,是582-904年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904年被人为毁弃。然而这座大都会存留极为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址,成为至今世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对其中清明渠、实际寺、通义坊等文化遗址现状进行补充、说明,并对隋唐佛寺和名人宅第进行补充标识。

  • 战国中期四大区域的民族融合与华夏文化类型

    作者:曾文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战国中期,土地兼并与民族融合加速,在华夏文明多圈层、多类型的结构模式下,形成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和秦文化四个主要文化类型。楚国以军事占领、文化改造为主导吸收了众多南方民族文化成分而形成楚文化类型;齐国和鲁国民族融合,形成了礼乐传承与学术交流并重的齐鲁文化类型;燕国和赵国融合形成燕赵文化类型,兼具农业和游牧二元文化耦...

  •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与佛教

    作者:韩香 刊期:2017年第01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北方地区除洛阳外,长安亦成为译经重镇及佛教传播中心,这种情况从西晋竺法护来长安开始,经过后赵、前秦等政权的推崇及发展,在后秦鸠摩罗什来长安后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虽然此后经过战乱及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长安佛教有所衰落,但西魏、北周定都长安,帝王多数崇信佛教,佛法再次复兴,为隋唐时期长安佛教...

  • 隋至唐初长安光明寺非摩尼教寺院辨

    作者:聂顺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隋至唐初长安怀远坊光明寺是否为摩尼教寺院,一直是研究摩尼教中土传播史的重要问题,百余年来聚讼不止。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佛教史的研究视角,通过辨析前辈学者据以判断该寺为摩尼教寺院的依据及其史源,梳理长安光明寺的沿革并分析其中的宗派(学派)特征,认为开皇四年(584)光明寺的设立,是隋文帝即位之后大力复兴佛教、对新都大兴城...

  • 唐代幽州墓志铭中的迁葬现象

    作者:蒋爱花 刊期:2017年第01期

    幽州地区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多变,国力强势时,为开疆拓土的经略之地;国力衰微时,则为军事防守的要地;多数时期,充任中央政府经营东北的前沿。在已经刊布的唐代幽州地区墓志铭中,部分墓志铭存在着迁葬的记载。此前有学者关注过唐人死后迁葬两京的现象,但唐代幽州地区的墓志铭反映出不同的区域社会特征。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幽州镇逐渐成为河北三镇的...

  • 敦煌西域文献中所见的苏毗末氏

    作者:杨铭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结合敦煌、新疆出土的古藏文文书与相关的汉文文献,探讨了苏毗王族末氏(vbal)在吐蕃和敦煌西域等地的活动,内容涉及末氏在吐蕃王朝中的官阶沉浮、苏毗王子悉诺逻奔唐事件,以及末氏在敦煌西域等地的任职情况,进一步揭示了隋唐及五代时期,末氏在苏毗被征服以后,逐步融入吐蕃的历史轨迹。

  • vBu shing kun(美相县)地名渊源蠡测

    作者:谢光典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研究当地历史地理和生态文化的活化石。本论文所关注的吐蕃地名vBu shing kun即汉文史籍中出现的美相县、临洮城。时间上vBushingkun之称虽比美相县之名出现要晚,但根据名从主人的规律,要追踪它原初的蕴意,当从居住在该地族群的语言环境中寻求。根据汉藏两种文献,再结合相关医药知识,可知vBu shing kun之名应当渊源...

  • 《大元故京兆知府刘侯神道碑》所见金元地理小考

    作者:高然; 杨鑫 刊期:2017年第01期

    《大元故京兆知府刘侯神道碑》记录了金元时期关中人刘尚的人生轨迹,其中包含诸多金元地理信息。如:金末陕西地区出现的红巾寇赵斌起义,金末陕西安抚使、总帅设置情况,金元之际降蒙汉族地主武装头目的安置变化,蒙元伐宋,平定浑都海、阿蓝答儿叛乱,以及蒙元陕西、西南部分地方建置等均有涉及,对于相关史料和研究有一定的佐证、补益价值。

  • 元代真定路的几个畏兀儿人家族

    作者:朱建路 刊期:2017年第01期

    元代有几个内迁畏兀儿人家族定居真定路,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多。首任奎章阁大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祖先为西域军事世家,其父爱全受忽必烈母庄圣太后之命徙居真定。栾城哈珊家族的祖先为高昌国的兀鲁爱兀赤,后因进入拖雷潜邸,被任命为真定路达鲁花赤并定居真定路栾城县。畏兀儿人六十等家族定居真定也与为官真定有关。真定路的几个畏兀儿家族都信仰佛...

  • 宗教长城:清王朝“宗教边控带”的构建——以农牧交界地带藏传佛寺群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安子昂 刊期:2017年第01期

    清王朝奉行'以教驭边'的政策,通过黄教实现对蒙藏藩部的有效统治。本文以中国边疆农牧交界地带藏传佛寺群为研究对象,提出'宗教边控带'这一边政概念,重点考察清王朝'宗教边控带'的构建途径及其政教作用,并对清代边疆地区政教双轨制的统治模式进行思考。

  • 清同治、光绪年间新疆地方汉团的发展成因及其历史价值探微

    作者:徐磊 刊期:2017年第01期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新疆地方汉族民众为避乱求生,自发形成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武装组织。徐学功、赵兴体、高四、孔才、张和,等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汉团头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社会整体上处于失序状态,在北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里,汉团武装有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空间。从深层次上讲,这些汉团之所以出现,得益于清廷长期推行的各种移民实边措施。...

  • 民国时期河西走廊水利活动中的汉藏关系初探

    作者:张景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国河西走廊地方档案记载了水利活动中汉、藏两族互动的诸多个案,主要围绕水源林保护与祁连山山前草原开垦中是否选择灌溉两个问题展开。其中,汉、藏两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并非竞争性,主流是融洽、和谐的,但其具体表现则较为复杂,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也表明民族关系可以从十分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予以体现,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会...

  •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

    作者:郭胜利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33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政府欲借机收服新疆,但源于信息阻碍、社会压力、政出多门,导致黄慕松宣慰失败,不得不于1933年8月1日任命刘文龙为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为新疆边防督办;罗文干之行落空后,蒋、汪最终采纳黄慕松意见,静观新疆事态发展。

  • 青海祁连县阿柔乡藏族宗教信仰调查

    作者:李积萍 刊期:2017年第01期

    宗教信仰是贯穿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始终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为例,分析了阿柔乡藏族藏传佛教信仰的现状以及在藏传佛教体系下的苯教习俗,从而总结出祁连县阿柔乡藏族不同于其他藏族的宗教信仰的特点。

  • 中国人的天下观念——政治思想史试论

    作者:安部健夫; 宋文杰 刊期: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