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 省级期刊

West China Broadcasting TV

杂志简介:《西部广播电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458/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短视频传播研究、前沿、论坛、影视、一线、基层、应用、维护、传输、网络

主管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主办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6-5628
国内刊号:51-1458/G2
全年订价:¥ 1214.4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4
总发文量:30983
总被引量:25640
H指数:24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718
  • 成都跨“海”——开放与内需:一个内陆城市的全球视野:青藏高原“中国西海”

    作者:沈映辉 徐行(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放眼世界顶级的大城市,大多都是一流的港口或临港城市,如纽约、东京、鹿特丹,即便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个城市,上海也因其优越的港口地位,挤身国际大都市行列,傲视其他国内城市。多年来,对于有港的城市来说,海洋是一条通往世界的大道;对于无港的城市来说,海洋则是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其实,内陆与沿海的真正差别,并不是地理...

  • 文明归宿“蓝”与“黄”的碰撞和融合

    作者:廖晓伟 刊期:2010年第03期

    为什么要去发现?发现“中国西海”,这令人热血沸腾的创想其实是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的结果。两种文明的冲突,滋生内陆与沿海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城市功能的差异。然而在“后沿海”时代,内陆向沿海的“转换”成为可能。

  • 中国城市进入“后沿海”时代——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新鲜

    刊期:2010年第03期

    “沿海地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概念的内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沿海地区”的实质是“国际港口周边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内涵并不是指一个地区离海边远近的地理上概念,而已引申为一个宏观经济上的概念。

  • 沧淘桑田,破盆向海——由协同论和熵增原理看“陆”“海”转化

    作者:马孖 刊期:2010年第03期

    从以上两文我们看出内陆与沿海在文化意识与城市功能上的差异,但是两者是可以转化的。从内陆到海洋,这里面蕴含的转变重点不在物质层面,而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革,即要从封闭保守的“黄土”意识向开放进取的海洋意识发生化学变化。随着奇葆书记“六看六突破”、“四个破除、四个强化”振聋发聩的世纪之声,成都、四川正在走向蓝色的开放之路...

  • 蔚蓝的“环中国西海”城市群

    作者:马孖 刊期:2010年第03期

    当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海”以后,亚洲腹地有了一颗蓝色之心。“西海”构建起了环海城市群,它们之间合作前景深远广大,成为世界区域合作的标杆并不遥远。

  • 成都航线,跨越西海

    作者:马孖 刊期:2010年第03期

    “西海”其实是陆地海,取代轮船渡海线路的是繁忙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繁忙的“西海航线”。成都作为“西海”东部的重要港口,同时还扼守着“云贵海峡”的战例立,所以它的港口兴起显得尤为重要。

  • “海洋”成都开放的五大秘籍

    作者:马孖 刊期:2010年第03期

    在“西海”东岸的成都应该怎样去开放本就是一个极具思想性和严肃性的话题。“造船”、“载客”、互动、极化、升级,五大开放秘籍将成为“海洋”成都制胜的独门要义。

  • 内需,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市场

    作者:秋千 刊期:2010年第03期

    可见,作为内陆城市的成都,在市场体量、人口、幅员面积堪比欧洲一国的条件下,不能只盯到世界市场,而应更多挖掘自身市场,启动内需。同时,内陆城市远离港口的现实,

  • 中国内陆的“刀”与“影”

    作者:秋千 刊期:2010年第03期

    内陆城市要发展,首先是树立沿海意识,强化开放思维。必须心中有海,跳出山区看沿海,站在沿海看内陆城市。必须实现与沿海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上全面对接,在体制、机制上全面接轨,实现在领导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上的全面转变。

  • 国际大陆的“智”与“慧”

    作者:秋千 刊期:2010年第03期

    世界公认的,内陆城市成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典范当选芝加哥。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战略功能区分化的共同作用下,才成功地在美国整体经济链中扮演了国际贸易大通道的角色。

  • 成都:南亚城市群未来枢纽——专访成都市交委副主任、规划局副局长张殿业

    作者:康晓蓉 甘森(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未来世界将形成第四大国际区域——南亚枢纽城市群,它以成都、重庆、孟买、新德里等为中心形成引擎性的大都市群。这个新生的国际区域将是人口最多的区域,成都就在这个区域的重要位置上。成都应该作为南亚、西亚、中亚的国际性大都市和重庆联手来竞争孟买和新德里,这是成都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有了这个地位就决定交通定位。

  • 青藏的“后花园”,世界的“后花园”——专访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

    作者:子文 康晓蓉 崔雅 甘森(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青藏高原这个区域对四川和成都的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四川盆地实际上是一个山前地带,是一个山前盆地。“山”指青藏高原,它的水也是来自青藏高原。从历史上也可清晰看到它的文明和高原地区有很深的联系。古蜀的文明都是在山前地带发展起来的。

  • “西海”东岸的文艺之都————专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赵毅衡

    作者:康晓蓉 孙文 廖品懿(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说到成都,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说我到了青藏高原的口子上,大家都知道,一下子就知道大概的位置了。我马上敏感地意识到青藏高原之于成都的重要性,再一查看相应的历史和地理资料,真是太重要了

  • 成都跨越“思想之海”——专访地质水文学者范晓

    作者:康晓蓉 甘森(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在现代化立体交通构成“地球村”的背景下,地理险阻已更不成为障碍,地理上靠不靠海似乎也越来越不足为道。真正的障碍存于心中,但能构成障碍的观念、意识、思想,更难以阻止浩浩荡荡的人类文明之潮流,在今天的世界之海中穿行跨越。《读城》提出“成都跨海’”本就是思想的跨越!

  • 心智第一 距离第二——专访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小波

    作者:康晓蓉 甘森(图) 刊期:2010年第03期

    成都与中国,成都与世界,不过是一次快铁的旅行,一张机票的飞行和一个键盘的距离。渴望外部世界,敢于创想的心态与智慧,延续着成都的开放之道。我认为成都的开放之道,心智第一,距离第二,我们只要进一步开放心智,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