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 省级期刊

West China Broadcasting TV

杂志简介:《西部广播电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458/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短视频传播研究、前沿、论坛、影视、一线、基层、应用、维护、传输、网络

主管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主办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6-5628
国内刊号:51-1458/G2
全年订价:¥ 1214.4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4
总发文量:30983
总被引量:25640
H指数:24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1718
  • 戛纳62的华语春风

    作者:小倍 刊期:2009年第06期

    就像任何一个具有影响的电影节一样,戛纳电影节也是一个夹杂着商业诉求、特定文化信息以及彰显名声与利益的空间。我们谈到任何一个电影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红地毯,大明星,天才的电影人以及独具特色的杰作。世界各地的媒体也都会派出自己精通打探小道消息的记者潜入电影节场域内部,为想象的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花边新闻以及关于参展影...

  • 李安、杜琪峰、蔡明亮、娄烨:戛纳华人四剑客

    作者:饭饭 刊期:2009年第06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四位华人导演的作品成为华语媒体议论的中心话题,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也分别反映和代表着各地不同电影的风格与水平。

  • 金棕榈上的华语电影

    作者:晓饭 刊期:2009年第06期

    戛纳国际电影节于1939年夏天发起,早年间因二战及财务等问题,直至1969年才达到稳定状态,坚持一年一届。中国电影最早进入戛纳是在1959年,由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拍摄的《荡妇与圣女》,这部讲述抗日战争中一个女子传奇遭遇的影片,是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

  • 赵宝刚超越《奋斗》之作——我的青春我做主

    作者:夏冰 刊期:2009年第06期

    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自从在各大电视台轮番热播以后,一下子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之一,更难得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似乎对这部电视剧都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悟,并且很有共鸣。

  • 西部天眼:成渝增长极与中国西四角蝶形模式——从“耗散结构”及“分布模式”理论到成渝增长极与西部天眼

    作者:《读城》舟渡 刊期:2009年第06期

    在经济活动中,政策的干预是有组织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往往是自组织的。在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组织作用。

  •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天眼

    作者:《读城》舟渡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从椭圆城系到“天眼理论”,说明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性,在西部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成渝之间的带状城市群,呈椭圆状分布,犹如“天眼”。

  • 西四角经济区:天眼效应之神来之笔

    作者:读城 魏勇(图)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的“西部天眼”和“西四角”发展区,完全可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 “蝴蝶效应”与“蝶形模式”

    作者:读城 魏勇(图) 刊期:2009年第06期

    蝶形模式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有利于巴文化与蜀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楚文化与湘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国内文明与南洋文明融合,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

  • 打破“马六甲困局”

    作者:军刀 刊期:2009年第06期

    马六甲海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唯一有效水道,东亚各国的大量石油的进口需要依赖这一水道,中国也不例外。因此,一旦发生意外,这一咽喉水道被遏制,那么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战略利益。这便是中国的“马六甲困局”。打破“马六甲困局”,开辟印度洋新通道成了中国国家战略的中心。绕过马六甲,直通印度洋,可减少成渝经济区4000公里的运输距离...

  • 泛欧亚大陆桥:中国未来脊梁

    作者:一辉 徐行(图) 刊期:2009年第06期

    这一转变隐藏的含义是这样的:北段,它将以3张强大的“手”牢牢抓住贯穿中国东西的欧亚大陆桥;南端,它一方面将是泛亚铁路的起点,从而链接缅甸的印度洋港口,成为中国通外印度洋的唯一动脉,另一方面,它还有一根线连接北部湾出海口。通过成渝枢纽连结的欧亚大陆桥和泛亚铁路,我们称之为“泛欧亚大陆桥”。

  • 四城发力,西部腾飞

    作者:樊奔 刊期:2009年第06期

    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城相对,势成围合。在“十二五”规划即将出炉的这最敏感的前一年,每个城都在博弈思考:是单打独斗,还是携手突围?倘若四城默契联手,达成并举共识,其联动之势会不会是又一个历史时刻?谁都不敢小觑。此刻,一个关于四城的集合式梦想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摆上桌面。

  • 成渝艺术,地脉的互渗——专访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油画系主任刘勇

    作者:樊奔 刊期:2009年第06期

    刘勇,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油画系主任,著名油画家。2007年底,在他的牵头带动下,依托于川音美院的艺术区——北村艺术区在新都城区西北角异军突起,成为成都重要的“在野”艺术力量。先是,他在重庆的四川美院学习、工作多年,由此,对成渝两地的艺术生态颇有心得。在本期专题中,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他。

  • 绿色“西四角”之角——专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居住区规划委员会秘书长陶滔

    作者:康晓蓉 刊期:2009年第06期

    打破局限,缩短距离,跨越发展,当是西部地区城市进入中国先进城市行列的重要方针。最重要的,“跨越发展”是绿色观念,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里倡导的生态、环保观念。“四四角”城市的发展道路,应该如北美西岸的波特兰、西雅图、温哥华等城市那样,成为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重镇。

  • 关注“西四角”的真正意义——专访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德村志成

    作者:康晓蓉 刊期:2009年第06期

    德树志成(TOKUMURA SHISEI)一看就是来自日本的谦谦君子,处处显示出谦然、认真、谨慎。但他的汉语又说得很是流利,原来他来中国已经十年,先是在北京工作,行走过中国很多地方。近两年来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因为工作需要,几乎遍行西部,深入考察各地。对《读城》杂志的这期封面话题,德村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彼...

  • 三件事促成“第四极”——专访复旦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付文广

    作者:康晓蓉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付文广是四川人,后来在上海求学和工作,自2007年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和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他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一直多有关注和思考。在《读城》的本期封面话题采访中他提出他的两点建议,希望将来能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东方网等上海的主流媒体上看到更多关于成渝经济区的专栏文章,特别是2010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