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文艺生活杂志 省级期刊

Arts In China

杂志简介:《文艺生活》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3-114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声乐艺术、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教科园地等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
国际刊号:1005-5312
国内刊号:43-1143/I
全年订价:¥ 537.6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17068
总被引量:2200
H指数:7
  • 试论林白小说的诗性内涵

    作者:季秋秋 刊期:2013年第10期

    新时期以来,桂东南作家林白以女性个人化写作蜚声文坛,她用浓厚的诗意谱写个人的小说传奇。林白小说的诗性倾向体现在其南越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记忆,境象、欲望的唯美化抒写,以及时生命、人性情感的探询。本文试从诗性的文体学、关学、本体论三个层面来解读林白小说的诗性内涵。

  • 红楼中的假小子——史湘云

    作者:李梦圆 刊期:2013年第10期

    史湘云是红楼里最突出的假小予形象。她活泼爱动,大说大笑,调皮喜闹;她爱穿男装,并且比穿女装都好看,英姿勃发,帅气逼人;她豪气冲天,无所拘羁,大有名士之风;她火烈脾气,打抱不平,勇敢无惧,一身侠气。

  •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论金庸小说之武学意境

    作者:肖春晔 胡晓明 刊期:2013年第10期

    本文尝试用王国维的意境论探析金庸小说之武学意境及其哲学表征。金庸将武功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而具有哲学意味。通过人性的描写,金庸之“武”在象征色彩上达到了哲学高度。金庸的“武功”在想像和象征的基础上,一步步远离“武术”现实走向更深更广的哲理层...

  • 宿命中的生存韧性——浅析余华《活着》

    作者:类芹 刊期:2013年第10期

    余华的《活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的惨剧,死亡的气息弥漫始终,宿命色彩沉重的让人窒息。然而,就是在这不断地与死亡的抗争中展现了中国农民对生命的渴求,最质朴无话的生存理念以及生命的韧性。

  • 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分析池莉笔下的“烦恼人生”

    作者:刘蔓 刊期:2013年第10期

    与其说是池莉解构了生活,毋宁说是还原了生活的本质。生活由一件件具体而微的细琐平常事编织而成一张巨大的网罟,网罗了众生,知识分子,市井小民,都逃不出时代的局限,被内心的因厄折磨,绝望地感慨着“烦恼人生”。

  • 精神的对话——读钱理群《周作人传》有感

    作者:宋亚西 刊期:2013年第10期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钱理群的《周作人传》,揭示了这篇传记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周作人精神历程的探索展现了周作人的一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实现了作者和传主精神的对话。

  • 略论蒋光慈对拜伦的接受

    作者:刘夏彬 唐冠宇 刊期:2013年第10期

    蒋光慈与拜伦有着密切联系与深厚渊源。前者是中国五四时期普罗文学的先驱,开创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后者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猛将,以其华丽热烈的诗歌名垂后世。蒋光慈对拜伦的接受有着时代和个人方面的双重原因。

  • 论朱琳在《贵妇还乡》、《推销员之死》、《洋麻将》三部作品中对角色人性的捕捉

    作者:赵红帆 刊期:2013年第10期

    朱琳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资深演员,也是中国话剧领域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由于在艺术探索上的突出成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被载入了中国话剧史,受到中外戏剧研究机构与戏剧评论家的广泛重视与深度研究。本文以她的三部代表性外国戏剧作品为依据,研讨她在角色人性捕捉的技巧与贡献。

  • 景德镇现代婴戏题材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

    作者:黄胜 王婷 刊期:2013年第10期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表现喜庆、吉祥、幸福的祥瑞题材一直以来都是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表现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婴戏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多子多福的期盼。本文通过对婴戏的文化内涵及反映的民俗文化进行介绍,将景德镇现代婴戏题材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分为泥片成型、捏塑成型...

  • 《捣练图》解读

    作者:陈莹莹 刊期:2013年第10期

    张萱《捣练图》若一面镜子,在反映出当时宫廷妇女服饰样式的同时,又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形态,因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形成一定的服饰形制,社会意识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捣练图》中,所画妇女均体态丰盈。高髻艳装,其衣衫图案清晰可辨,可知当时的纹样图案风尚作者用简单流畅的线条为我们勾勒出唐代侍女捣练的劳动...

  • 论中国书法审美观念中的“骨”

    作者:李佩玲 刊期:2013年第10期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一切形体依附的间架,在书法里也是一样的。但“骨”在书论里扩展了之后,变得不仅是形式、结构、笔画这些局部的关键,它形成了一种“骨气”,决定的是整幅作品的气韵与面貌,从局部变成了整体协调的关键。而骨法作为画论里的提出,在书法里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法”为书法的精髓,在与基...

  • 开掘绘画语言的新形式——论白联晟的山水画

    作者:曹英杰 刊期:2013年第10期

    作为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山水画家,白联晟通过学院师承及对传统的个性认知,基本建立起了自己的山水画表述语言系统。系统性语言的形态结构和性格气质表现出与传统及他者的异质,有效地呈现出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及价值取向。同时,在语言形式的顶端,向其内部的精神性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的可能。

  • 浅谈中国戏曲发展之前景

    作者:杭慧 刊期:2013年第10期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起源于“巫觋娱乐神灵”,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然而发展至今,戏曲似乎失去了它独霸一时的兴盛之态。公正的审视自身弊端,面对发展危机蓄意改革迫在眉睫。通过现代化、地方化、综合化等途径追寻戏曲改革的出路,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美好的。

  • 浅谈书法线条的韵律美

    作者:王新生 刊期:2013年第10期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书法艺术纯粹由抽象的线条组合而成。从书体、书法的演变与发展来看,线条的美化是经历着简朴——繁复——简炼的过程。抽象、丰富的点、线、笔画是书法独有的语汇,无论是雄伟还是飘逸,是流畅还是挣扎,总是在情感基础上的波动产生节奏韵律,制约着线条的轻重、疲缓、浓淡、干湿。

  • 是漆器还是漆艺?——关于漆人与艺人的探讨浅析

    作者:姜晓光 刊期:2013年第10期

    在湖北漆艺三年展(即大源流漆艺展)中的研讨会中,艺术评论大师陈孝信先生曾提过现代漆艺的纯粹性,并提出现代漆的发展,与漆的创作是漆器的创作还是漆艺的创作,是漆人也是艺人等一些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认为应该充分展现漆艺而非漆器,认为漆艺家应该是艺人而非漆人,针对漆艺创作问题,主张还漆器于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