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跨域时空中的新移民小说叙事

    作者:江少川 刊期:2016年第13期

    当今海外华文文学,就文学版图而言,可分为两大板块,即东南亚板块与欧美澳板块。东南亚板块的华文文学作家队伍主要是移居该国华人的后裔,华文文坛作家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在其所在国土生土长,多数为华人移民第三、四代。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以后涌出国门的新移民,

  • 陪床

    作者:哲贵 刊期:2016年第13期

    一病室来了新病人。病人躺在推床上,身上盖着床单,微微隆起,每一次呼吸,床单随着一降一升。病人一头白发,没有血色的脸更白。他紧闭着眼睛,眼眶深深凹陷下去,嘴唇紧紧抿着,好像在极力忍耐着什么。看不出年龄,病人都这样,很难从他们呈现出来的外貌猜测出真实的年龄。陪他一同住进来的是个年轻女人,圆脸蛋,上半身像个高压锅,腿有轻微罗圈,像个括弧...

  • 病室里的“风景”——评哲贵的《陪床》

    作者:曹霞 刊期:2016年第13期

    在《陪床》中,哲贵展现的景象看似变"小"了,从他擅长和熟悉的"信河街"移到了可住三人的狭窄病室,但他所表达的意涵却"大"了,那超越信河街富人阶层悲欢喜乐、涵纳于临终人生的复杂的人性面相坚实有力地凸现出来。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无事",而从"无事"的小切口和琐碎之处,我们却得以窥见淋漓各相的人性"风景"。

  • 草舍雀白

    作者:孔建华 刊期:2016年第13期

    一这一处不起眼的草舍,坐落在田野间的土墩上,舍是住所,草是稻草,就地取自杭州乡下的稻田。晨起,草舍醒来。晴天,太阳从东侧打光,一点一点,调整到直角,再摆渡过去,从西侧打光,万年不变,不多不少180度。雨天,水汽凝聚在大陆上空,化云作雨,倾盆倒下,冲冲洗洗,想刷多久刷多久。日照雨淋,虫咬鼠啮,

  • 泥土气息与古典情调——评孔建华的《草舍雀白》

    作者:席星荃 刊期:2016年第13期

    这一回,我被孔建华的语言吸引了,这引起我一个想法,想专门谈谈散文的语言问题。但我想先从整体上说说这篇作品的特点,这篇作品从题材上看并不新鲜,写的是已经被改革大潮改变了的故乡,也就是回不去了的故乡。具体说是写一座房子,以此为线索写母亲,写那一代的农民。它总的特点我以为是细腻、真切和朴实。我们看这段话就知道:稻子晒干装袋,交公粮...

  • 伟大的至善

    作者:泉子 刊期:2016年第13期

    1.所谓的香与臭都是相对的所谓的香与臭都是相对的。所谓的高低、贵贱以及善恶……我们真的比那粪便上停满的绿头苍蝇更高贵吗?我们真的比它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更深的善意吗?就像佛经所云,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我们必须穷尽所有的力量,以放下的执著。

  • 泉子:在执念与放下之间——评泉子的《伟大的至善》

    作者:魏天无 刊期:2016年第13期

    泉子的诗似乎都有一个牵挂在心的意指,萦绕不散的情愫,就像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又不尽然是山,不尽然是水;是山在水中的倒影,是水对山的欣悦接纳,和以自己的形态,呈现山的另一种面相:庄重、巍峨之外的秀丽、轻盈。就趣味来说,泉子的诗明显有士大夫的情怀,古旧的,

  • 解读莫迪亚诺《朵拉·布鲁德》中的多元题材

    作者:张黎 刊期:2016年第13期

    《朵拉·布鲁德》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其叙事手法也颇具特色。不同的文学题材在这部作品中交织融合,体现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中的常见元素,这种多元题材特征的并存不仅凸显了创作手法多样性和新颖性,也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 《李尔》和《李尔王》的互文性解读

    作者:袁媛 刊期:2016年第13期

    本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爱德华·邦德的《李尔》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之间的文本借鉴关系,尤其是对暴力主题的重构以及暴力在人物身上的蔓延。通过探究《李尔》对于《李尔王》的颠覆性改写,找出邦德为解决社会问题所指明的道路。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记忆重现

    作者:吴明靖 刊期:2016年第13期

    小说以现在时间层面的故事为基体,人物过去的经历以碎片形式一片片嵌入,更真实和深刻地揭露了黑人的内心生活。在"记忆重现"的过程中,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位黑人女性宠儿、塞丝、丹芙的心灵也得到纵向沟通,寓意黑人种族与个人真正面对历史,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不稳定性研究

    作者:朱晴 刊期:2016年第13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尝试从不稳定性在叙事学背景下的展现,借助小说文本阐释后着重分析托马斯形象中在二元对立下的不稳定表现等方面,阐明叙事学的视野下昆德拉小说"关于存在的沉思"。

  • 从“爱”与“自由”看普希金的生命观

    作者:朱钰洁 刊期:2016年第13期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以其对语言的天才驾驭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标本性人物。这位天才戏剧化的死亡和跌宕起伏的一生都与他歌咏了一辈子的"爱"和"自由"脱不开关系。而"爱"与"自由"这两个普希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的内涵、特征和对象的转变恰恰能够反映出普希金对生命最基本的...

  • 解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作者:潘笛 刊期:2016年第13期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是一个关于人性背叛、成长与救赎的故事,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追寻与心灵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 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作者:刘卓群 刊期:2016年第13期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

  • 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彭江虹 刊期:2016年第13期

    审美教育不仅是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其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当代化、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意境为主要载体,这样才能增加古代文学学科及课程活力,实现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