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与黄发有先生对话

    作者:姜广平 刊期:2013年第14期

    当代文学研究也就有了两种视点,一种是立足于文学现实中,转过身来,追溯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反思其精神与艺术的成败得失,也就是通常说的文学史研究;另一种是与文学现场共同前进,对不断出现的文学新现象、新思潮、新作家、新作品进行及时的评述与剖析,也就是通常说的文学批评。我个人的趣味是穿越于史论与批评之间,因为没有历史的反思与穿透,"当...

  • 鲁迅的春节

    作者:倪墨炎 刊期:2013年第14期

    鲁迅怎样过春节,最可靠而且系统的记载在鲁迅日记中,当然也还有一些其它的记载。鲁迅是1927年10月到上海的。他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春节,是1928年的春节。鲁迅日记1928年1月22日载:"雨。下午往市买药及水果。下午得小峰信。得方仁信。旧历除夕也,夜同三弟及广平往明星戏院观电影《疯人院》。”大年夜只是与家人去戏院看了场电影。23日又记:“旧...

  • 施蛰存和戴望舒:友谊的范本

    作者:鉴铭 刊期:2013年第14期

    一作家施蛰存与诗人戴望舒是"最亲密的朋友"(施蛰存语)。他们的友谊,始于1922年。当时施蛰存入杭州之江大学,因为文学爱好,结识了宗文中学毕业班的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一干朋友。他们聚集一起,组成文学社团"兰社",创办小旬刊《兰友》。因为家不在杭州,施蛰存便寄居在戴望舒的家里。之后,他们一同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 爸爸曹禺和我

    作者:万欢 刊期:2013年第14期

    我保留着爸爸给我写的每一封信,在我和姐姐当兵的时候,他写给我们的信都是用复写纸写的,一式两份,每一封都有五六张纸之多,最长的一封信是十一张信纸。最近我又拿出爸爸的信,看着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我觉得爸爸就像一直在看着我的生活,信里对我说的那些话直到今天依然指导我的人生。一1968年底,闹得如火如荼,那时我还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

  • 论《董西厢》中的诗文往来与崔张恋情

    作者:叶翔羚 刊期:2013年第14期

    与《莺莺传》相比,《董西厢》中崔张二人通过诗文传情达意的内容设计凸显地十分亮眼。不仅《莺莺传》中男方积极、女方相对被动的交流方式在《董西厢》中一转而为男女双方之间的你来我往,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诗文往来在《董西厢》中流露出精神上的呼应与沟通之意旨,这不仅丰富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彰显出二人特别是莺莺在追求爱情方面的主动...

  • 史诗《出埃及记》中的暴力叙事

    作者:李一扬 刊期:2013年第14期

    有关《圣经》叙事话语特点的研究是《圣经》文本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圣经》(尤其是《旧约》)中的暴力叙事却是一个研究盲点。本文取《圣经》中的"准史诗"《出埃及记》为例,分析其文本中的暴力叙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出埃及记》暴力叙事的核心即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暴力叙事,区分出上帝的"行动暴力"和"话语暴力"两种暴力形...

  •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作者:段友国 刊期:2013年第14期

    从意象派诗歌产生的背景、创作三原则及诗歌中意象的产生过程出发,结合隐喻对诗歌的重要性,对意象派诗歌中所存在的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一是结合诗歌论证了意象派诗歌中隐喻的使用;二是论证了意象派诗歌中隐喻存在的形式;三是论证了如何对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进行理解。

  • 李清照词中的现代女性意识

    作者:高冰 刊期:2013年第14期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

  • 对“你、我、他+的+NP”考察

    作者:刘晓芬 刊期:2013年第14期

    本文试图考察"你/我/他+的+NP"这一结构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的"字的隐现规律,代词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和作用,比字句中"的+NP"的省略情况。

  • 舒婷《致橡树》中女性意识的反向思考

    作者:万超 刊期:2013年第14期

    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和女性意识开启了女性启蒙的先河,使《致橡树》成为女性追求独立的代言书。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舒婷忽略了每个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问题,即并非所有女性都想成为那一株让人敬仰的"木棉",指出真正的女性解放是能让每个女性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潇洒生活。

  • 权威主义人格在西方媒介报道中的体现

    作者:张倩 刊期:2013年第14期

    虽然西方国家一直标榜其自由和民主,还以此为由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存在,他们在运用媒介工具对其他国家进行报道时并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而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在报道事实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有时甚至歪曲其他国家的形象,并利用其媒介的强大力量和主导地位将这种扭曲的形象大肆宣传。因此,在西方国家...

  • 散文中明月意象的诗性特征

    作者:都曦卉 刊期:2013年第14期

    意象用于诗歌意象之外也可以分析散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散文成就卓越,本文通过分析石评梅、丽尼和苏青散文中"明月"意象的生成过程考察散文的诗性精神,探索现代中国散文的独立文体品格。

  • 有关大卫与《诗篇》二十三篇的研究

    作者:李欣欣 刊期:2013年第14期

    美国著名《圣经》文学研究专家Leland Ryken认为《诗篇》23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歌,它最能体现文学创作想象和现实的完美结合。这句话正说明《诗篇》23篇这一文学创作与作者现实人生之间紧密联系,完美结合。诗人将自己丰富一生高度浓缩在短短六节的诗篇中,可见作者对人生体悟之深切,本文简单地探讨《诗篇》23篇来回顾作者的人生经历,从中领略了...

  • 略论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困境

    作者:傅金华 刊期:2013年第14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看似越来越频繁,个体所能选择的通信方式越来越丰富,交际场合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然而群体之间切实有效、有情、有意的沟通却并不多,造成了虚拟社会交际互动泛化下的真实物理环境中的交流困境。本文试分析信息时代的交流现状,及由通信设备介入的联系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差异,并强调面对面交流在当下社会的重要...

  • 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研究

    作者:石燕波 刊期:2013年第14期

    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最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动,许多的亲历者和后来者都曾写过有关小说,而地主又是这类小说的一个重要形象,但不同时期的作家对地主形象的阐释差异颇大,本文从一个多元的文化角度来观照这种不同阐释的不同时代作家的书写中的地主形象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