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库切及其作品《等待野蛮人》

    作者:文敏 刊期:2009年第18期

    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说:J.M.库切的小说以精巧的构思、意味深长的对话和鲜明的解析见长,同时他又是一个小心谨慎的怀疑者,他对西方文明的伪德道和残酷的理性主义保持了无情的批判态度。指出:库切“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

  • 我看于丹

    作者:张满飚 刊期:2009年第18期

    于丹关于《论语》《庄子》的节目播出后,平民受众敬佩有加,一些国学研究博士们却联名反对,赞赏声和批判声同时在媒体上如潮涌起。谈笑风声的笃定恰悦和义愤填膺的躁动叫骂同堂比肩,形成了儒道传统文化街谈巷议的罕有奇景,将国学研究推向了一个人本的高峰,

  • 与黄裳谈汪曾祺

    作者:苏北 刊期:2009年第18期

    黄裳信中所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同游扬州、常州、无锡;访香港亦同游。这时的汪曹祺已写出《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在文坛大红大紫,汪先生已经从“壳里”解放出来,心情大为舒畅。可以说,汪曾祺的天性得到伸张,他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倜傥潇洒。

  • 李薄杜厚之辩

    作者:赵丽宏 刊期:2009年第18期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因他们互赠的诗歌而千古流传。 杜甫有很多写李白的诗,而李白诗中写到杜甫的,只有四首。因为数量不对等,所以后来有人认为杜厚李薄。清人仇兆鳌是持这种看法的代表,他引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以杜集考之,其称太白及怀赠之作,

  • 镜像理论视阈下哈姆莱特的内心张力

    作者:翟赫 刊期:2009年第18期

    沃尔特·本杰明在其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巴洛克悲剧与古典悲剧的区别在于前者从神话转入了历史。诞生于文艺复兴这一人类历史转折阶段的莎剧代表人物哈姆莱特熔铸了莎翁所推崇的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珍视的理想的英雄人物性格。哈姆莱特俨然已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心智(the Renaissanc ementality)的化身。

  • 沈从文笔下的人生理想图式

    作者:黄道友 刊期:2009年第18期

    一般沈从文的研究者都注意到沈从文有写湘西和都市的两幅笔墨,在研究中倾向于认为沈从文的这两幅笔墨刚好相对立,即他借批判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来讴歌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文明,并进而得出沈从文创作的反现代性特征和“向后看”的文艺创作心态。仔细探究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和人生轨迹,

  • 宋诗中人民性诗歌解读

    作者:郑川 刊期:2009年第18期

    诗歌是一种简练的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同时,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即所谓诗言志。《论语·阳货》中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得到熏陶,得到教益,也可以从不同的诗歌中,体味到作者的心灵和脉搏,直至产生深深的共鸣。

  • 德国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法浅析

    作者:马珊珊 刊期:2009年第18期

    对一篇文学文本的分析存在多种方法,如:文本内在阐释、实证主义研究法、思想史研究法、社会史研究法、心理分析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利弊。本文试析一下德国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法。

  • 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

    作者:崔美子 刊期:2009年第18期

    七百年前,元杂剧——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在民间文学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开创了中国戏曲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元杂剧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构模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背景和社会历史原因。

  • 《野草》中鲁迅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作者:李粟 刊期:2009年第18期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 以《雷雨》为例分析封建传统对人的毒害

    作者:吴莉斯 刊期:2009年第18期

    曹禺先生的《雷雨》演绎着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是受压抑的人性向天空的一声呐喊,也是一出被怜悯的爱情悲剧。封建资本家周朴园无奈放弃爱情的悲剧,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错爱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

  • 论当代语文教育启迪文化智慧趋向

    作者:任娟 刊期:2009年第18期

    一.什么是文化智慧 1.1文化与智慧 “文化是一种生活形式。它的支柱是精神的训诫,即思想的能力,它的范围包括有条理的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是:对曾经存在过的东西的形式的注视,对具有强制性的有效之洞察到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对词语的通晓”。

  • 以生命价值为视角看《桃花扇》的悲剧性

    作者:黄艳 刊期:2009年第18期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南明兴亡的史实为依据,谱写了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妓女艺人,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及其抒发

    作者:王倩 刊期:2009年第18期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丈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人,故冠以此名。它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作者未详,因而不适用于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细读,

  • 《七律·到韶山》与《大风歌》英雄主义比较

    作者:杨青舟 赵明珠 刊期:2009年第18期

    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击败最后一个对手淮南王黥布后路经故乡作《大风哥炙》。虽然刘邦一生仅作一诗,但伏风哥定》因精当短小且以其时流行楚歌体演唱而韵味悠长,同时因富含胜利欢欣、居安思危神韵,兼有故土情结和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气势而具千古魅力,所以成为后世霸业有成者及帝王回乡诗作争相效仿之风格而为“大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