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写作,首先是自己需要——与陈希我对话

    作者:姜广平 刊期:2009年第17期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看了你在《文学界》上的访谈,你道出了文学的本质,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这个时代,像你这样去理解文学本质的人不多。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作者:庄小虎 刊期:2009年第17期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意境是诗歌的命脉。对于“意境”,历来说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意境者,当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意为思想感情,境为客观景物,简言之,意即情,境既景。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简单的相加。意境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的命脉,具有动人的魅力,是因为它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以及将真景物、真感情融为浑然天成、含蓄隽...

  • 《隐身衣》中的生存之道

    作者:丁国栋 刊期:2009年第17期

    《隐身衣》凝聚着杨绛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方式。它启示众生,在生活中,要含蓄做事,谦逊待人,不张扬,不显摆: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全面体现价值;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超然的思想,排除利欲干扰,潜心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

  • 《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执著精神

    作者:王季路 刊期:2009年第17期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诗人鲍照对人生的执著是这组诗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 从《达·芬奇密码》中译本看叙事视角的转换

    作者:刘婉泠 刊期:2009年第17期

    叙事视角在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叙事技巧。小说叙述者在主要使用一种视角叙述的同时.往往会对视角进行多样化的调节以配合小说主题并取得一定的叙事效果。本文以《达·芬奇密码》中译本为例,强调小说翻译中译者应注意并准确传达原文视角的转换调节,避免呈现给读者“假象等值”的译文。

  • 《红楼梦》中的悲剧基调与团圆结局

    作者:沈丽娜 刊期:2009年第17期

    面对学术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是续作的争议,本文由前八十回十二钗人生判词透露出的悲剧基调与后四十回的团圆结局及书中的多处断裂,来证明续作的存在,并对续作者及其美学观点作了客观的评价。

  • 刘震云新写实小说中的社会人生

    作者:李雯 刊期:2009年第17期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作者:谢东 刊期:2009年第17期

    《水龙吟》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报国之怀与失意之情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豪壮沉郁的风格。无边秋色,壮丽河山,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气度何其豪,何其壮;而悲恨填胸,无人意会,国家艰危,无路请缨,虚度年华光阴,空洒英雄之泪,感情又何其沉,何其郁!豪气郁情,并集会聚,将词的壮美发挥到了极致。

  • 斯佳丽的女性形象及叛逆原因

    作者:穆永红 刊期:2009年第17期

    探究《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命运变化的足迹,看以看出她性格叛逆的种种原因。现实迫使她放弃了作为淑女的道德观念和礼教,赢得了家庭的地位和荣耀,但同时她也迷失了自我。

  • 诗意地栖居

    作者:陈太明 刊期:2009年第17期

    本文是作者通过对人生的不可重复、人的异化、生命朝气、存在中的美等等的感悟,在哲理中还夹杂着典型例子,用以阐释执意追求诗意地栖居生活方为人生的畅事。

  • 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学说关系

    作者:鲁飞 刊期:2009年第17期

    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学说是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既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又有背叛和颠覆关系,可以这么说,尼采的悲剧学说是以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为基础的,但其悲剧思想里却处处显示着批判他的精神内涵。

  •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

    作者:何顺莉 刊期:2009年第17期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

  • 解读苏童的《米》

    作者:杨英 刊期:2009年第17期

    苏童让自己的热情穿越浮躁的现实生活指向过去,完成了《米》。小说以“米”为线索,围绕“米“展开了一系列的悲剧故事,这之中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畸变过程,人性恶的一面在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在这一系列丑恶带给我们不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理性思考。

  • 评《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

    作者:曾丽红 刊期:2009年第17期

    汶川地震已经过了一周年祭,当我们再次回首,翻阅那些与生死相关的文字时,仍然止不住泪流满面。重读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朱玉、白瑞雪撰写的人物通讯《灾难中的四个国女性》时,依然感受到一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在这篇报道中,母女之情、夫妻之情、姐妹之情,这些至真至纯的人间大爱,都聚集交织在记者的笔锋之下。

  • 德沃夏克的创作特点及其风格

    作者:崔保亚 刊期:2009年第17期

    本文通过对民族乐派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探索和对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异同的比较,揭示了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创作特点和作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