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省级期刊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杂志简介:《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312/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亮鉴、稽古、学术研究、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研究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674-8697
国内刊号:34-1312/K
全年订价:¥ 82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2
复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8122
总被引量:2725
H指数:10
  • 龙门石窟海外回归文物七品

    作者:王蔚波 刊期:2013年第11期

    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珍贵佛雕,8年前,由中国政府出资购回,并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前不久,这批文物在洛阳与公众见面,现身新近落成的龙门博物馆,从而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图上图4)。

  • 元代青花凤纹玉壶春瓶赏析

    作者:邰新河 刊期:2013年第11期

    在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众多的古陶瓷藏品中,元代青花凤纹玉壶春瓶无疑是镇馆精品之一,不仅多次进自治区首府和首都北京展出,而且跨洋越海,到台湾、欧美、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我馆多年来对这件精品文物精心保管呵护,在2011年我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元上都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后冲剌阶段,

  • 用什么证实“海归”屏风的身份

    作者:王德安 刊期:2013年第11期

    图1中的这件青花瓷板屏风是江阴得艺道会馆的费腾和谢志雄先生于2012年6月从美国洛杉矶拍卖会上拍得的。买家是当时这个青花瓷板屏风在拍卖会上只标了价格没标年代,美国人拍卖中国拍品往往都忽略时代。这个青花瓷板四条屏风由铰链连接,每条屏有5片青花瓷板,一共20片青花瓷板,分为扇形、圆形、菱花形和方倭角形,依次镶嵌在雕花木板内。

  • 马鞍山馆藏六朝越窑瓷器赏析

    作者:刘虹 刊期:2013年第11期

    越窑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早期以浙江上虞曹娥江流域的越窑最为代表,其工艺精湛,烧制水平成熟,器形精美,胎质紧密,釉色莹润,深受达官贵族的喜爱。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这样描述越窑瓷器的精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也这样描写越窑瓷器:“碗,越州上,鼎州次,

  • 燃烧的汉灯

    作者:张建民 朱旗 刊期:2013年第11期

    中国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灯具故乡”。可灯具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很多人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国的灯具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

  • 浓墨重彩——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

    作者:孙海彦 王涛 刊期:2013年第11期

    2013年7月12日,《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正式展出(图1)。这批由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康雍时期的外销青花瓷,器形多样,纹饰丰富,是清代康雍时期推行开放通商口岸政策后,青花瓷大量销往海外的实物佐证。这批瓷器在外观上与同时期行销于国内的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 安徽博物院藏“群仙祝寿图墨”赏析

    作者:方林 刊期:2013年第11期

    墨作为一种古老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目前所见最早的墨的实物是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秦代墨块,可以说墨承载了中国文明史的记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黄河地区一直都是墨制作的集中地,但随着唐后期北方战乱的频繁发生,大批制墨名家纷纷迁移至皖南地区,制墨中心也随之南...

  • 赵冕和他的人物

    作者:王厚宇 刊期:2013年第11期

    在所有已知的清代淮安书画家中,赵冕是资料最少的一位。如《续纂山阳县志》只有“以写生著者赵冕字冠山”的记载。“写生”就是替人画像,这是西方照相技术未传到中国前的一种绘画手段,如著名画家齐白石早年就曾是其老家湘潭的一名写生画师。是时,赵冕在淮安以画像为业,有时也兼写人物、花卉。

  • 一块充满了谜团的古代棉布

    作者:吴艳春 刊期:2013年第11期

    1959年10月,中国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座中国东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中除发现木器、陶器、铜金琉璃器、骨器藤器和丝绸类遗物以外,还见有两块蓝色印花棉布。这两块棉布出土时,盖在盛有羊骨的木碗上。据考古学界的研究,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棉布,

  • 古代玉璧的形制和鉴定

    作者:陈逸民 陈莺 刊期:2013年第11期

    玉壁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流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玉器,教科书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和自璧无瑕的成语,不仅使玉璧增添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色彩,更是国人童年大脑中一笔抹不开的记忆。

  • 馆藏清代飞鹤官服补子鉴赏

    作者:张雅真 刊期:2013年第11期

    明清文武官员,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有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织品,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文官官服补子绣禽,武将官服补子绘兽,衣冠禽兽一词即来源于此,故而其原本并非贬义词。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记载:“品级补子,定于洪武,行于嘉靖,仍用至今。”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补服可随意缀织于...

  • 古钱币上的书法——戴熙书咸丰通宝币文

    作者:汪运渠 刊期:2013年第11期

    咸丰通宝,铸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币文为戴熙所书,对读。

  • 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下)

    作者:董亚巍 刊期:2013年第11期

    簋的形制在商代早期为圆形圈足,商中期一直保持了圆形的圈足,直到商晚期,维持了数百年的几何形状才开始发生变化,圆形簋的底座以下开始出现方形座.或在圆形的圈足下面加铸兽足。方座簋只是底座为方形,簋的腹部仍然为圆形。这种几何形状上的变化,需要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艺在技术上的支持。仔细观察方座簋会发现,凡方座簋,方座以上的部...

  • 从古铜玺印书体看篆书的发展演变

    作者:刘畅 刊期:2013年第11期

    我国文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和动物的骨片上,它们以简单的刻画符号形式出现,以图形记事,具有表意的功能,但还不具备书法形成的基本因素,被认为是我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从一定意义讲初步具备了书法的章法和形式美,是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滥觞。商代晚期在铸造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少量类似甲骨文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逐渐...

  • 虢国墓地出土的刻铭玉器

    作者:李清丽 苏静 刊期:2013年第11期

    虢国墓地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邦国公共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三万余件。尤其是出土的近万件玉器,种类齐全,玉质优良,造型精致,纹饰优美,工艺精湛,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虽然虢国墓地出土玉器数量众多,但带铭文的玉器却少之又少,目前见于报道的仅有五件。物以稀为贵,刻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