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文史知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5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笔谈、文史百题、诗文欣赏、文物与考古、古代科技漫话、文化史知识、民俗志、人物春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6
总被引量:3641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31
  • 日僧圆仁眼中的晚唐长安

    作者:李丹婕 刊期:2018年第06期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京城著名的博雅君子段成式(803—863)在秘书省做校书郎,这是一个优厚的起家官衔,事务不多、待遇不赖,他于是经常与同事张希复、郑符一道在暇日出游,京城寺院自然是常往之处。

  • 佛学大师宗密

    作者:陈志坚 刊期:2018年第06期

    唐代无疑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代,高僧辈出。玄奘不用说了,妇孺皆知。惠能、一行、鉴真、怀素等,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宗密其人,世俗名声不彰,不过在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宗密绝对可算是个大人物。冯友兰曾评价他_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总有不同思潮各呈异彩,隋唐时最辉煌的是佛教,而宋明...

  • 唐朝的民族政策——以粟特人为例

    作者:孟宪实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国自古多民族,国民的多族成分,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事实,也会对当时政治产生影响。民族之间的平等、自由之外,作为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民族文化保存等,无不体现在一个时代的民族故事之中。唐朝稳定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制度规定上,核心问题是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陈子昂“自信”与李白“迷茫”——两首“度荆门”诗的比较

    作者:戴伟华 刊期:2018年第06期

    荆门留下唐代两位诗人的重要作品——陈子昂《度荆门望楚》和李白《渡荆门送别》,“度”与“渡”意同。二诗在空间上位于一点,在时间上先后相隔近半个世纪,可视为近半个世纪同点异时的诗歌对话。

  • 张志和《渔歌》的流风馀韵

    作者:陈尚君 刊期:2018年第06期

    张志和《渔歌》五首产生于中唐前期,经过两位大名家颜真卿和李德裕的先后推介,很快即为全国所知,且传播到东瀛,形成许多追和的作品。《全唐诗》失收的相关作品,就超过五十首,有必要给以介绍。

  • 李贺命运之坎坷与韩愈之辩驳——说韩愈《讳辩》

    作者:阮忠 刊期:2018年第06期

    古代有“避讳”的说法和要求,有人称“避讳”为一种文化,因为它延续了很长时间,相当深刻地介入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影响了许多人。现在不太提“避讳”,但“避讳”的事总存在。“避讳”说的是对人对事对物不直言以示尊重。《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曾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告诉人们避讳的对象是哪些人,这仅是一斑。

  • 一身正气狄仁杰——兼论其文学形象之嬗变

    作者:杜文玉; 赵水静 刊期:2018年第06期

    狄仁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尤其近年来,其知名度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此外,关于其形象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其是政治家、大唐名相,有人以为是神探,破案无数,甚至还被描写为文才出众、武功超群。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造成其多面形象的原因何在?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

  • 元稹:誉多毁亦多的才子

    作者:周相录 刊期:2018年第06期

    元稹是中唐的一位诗人、官员。作为诗人,上至皇帝,下至村童,很多人喜欢其作品;作为官员,曾跻身宰相,位极人臣,引来许多艳羡。但皆因其超凡出众,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此,我们主要谈谈其为人处世。

  • 《孙子兵法·作战篇》阐释

    作者:黄朴民 刊期:2018年第06期

    《作战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其中心思想是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的准备工作。孙子的战争准备思想,在哲学上是两点论,即全方位着手多方面的战前准备;但是,更是重点论,强调抓重点,抓关键,即在诸多准备中,尤其把握经济准备这个核心。而经济与军事的结合,就是主抓军事后勤的准备,重点抓粮草补给。孙子明确主张...

  • “物色”:秦汉时代的“人脸识别”

    作者:郭涛 刊期:2018年第06期

    作为时下颇为流行的一项高科技,“人脸识别”己逐步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开来,据介绍,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该技术出现之前,相片时代依靠的是人工的“人脸识别”;而在未有现代图像采集技术和人工智能化的古代中国,个人身份的识别需要画像与文字记录作为参照,尤其需要详细的“人脸”文本资料,识别...

  • 传教士笔下的清宫象事

    作者:果美侠 刊期:2018年第06期

    驯养并使用大象在清代宫廷并不鲜见。这使在宫中服务的西洋传教士能够经常与大象接触,并在他们笔下留下了对清宫大象的描述。这些零星描述使我们能够了解大象用于清宫仪仗、娱乐表演以及大象的来源、驯养、遭遇解剖等奇闻轶事。

  • 小议媒妁

    作者:周俊 刊期:2018年第06期

    媒妁,民间也称媒人,媒婆,是男女婚恋的中介人,在中国婚姻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媒人的产生与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图腾媒、祖先媒、官媒和私媒。(杨琳蔚《媒人探源》),这都与中国的婚姻文化有关。上古时期,“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管子·君臣》)的时代,“长幼侪居...

  • 经典里的围棋

    作者:周岩壁 刊期:2018年第06期

    《儒林外史》里的围棋名士 东晋的大名士王恭(字孝伯)说,要做名士也很容易,并不一定要有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细加推敲,它有三个条件:一有闲;二有酒量;三会背《离骚》。一个人是否有闲,那是由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

  • 卖花担上春欲放——唐宋之际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张德斌 刊期:2018年第06期

    买花,并写一首诗,在我国古代,曾是一件很寻常的事。 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先生曾经写道:“中国诗可以说是文学中的花朵,现存唐代以后的作品就有大约不下几十万首。可是如此丰富的作品当中,写到城市生活的那么少,却是出乎人的意外。”([日]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著,戴燕、贺圣遂选译《对中国的乡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7页)小川...

  • 胡天汉月:中古丝路上的粟特人

    作者:张国刚 刊期:2018年第06期

    欧亚大陆的通商活动中,中亚地区极具枢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为中心的河中地区(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有一个在汉唐丝绸之路上异常活跃的民族——粟特,唐朝人称之为“昭武九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