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文史知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5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笔谈、文史百题、诗文欣赏、文物与考古、古代科技漫话、文化史知识、民俗志、人物春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6
总被引量:3641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31
  • 中国戏曲艺术体系——从梅兰芳艺术之“一斑”谈起

    作者:王馗 刊期:2017年第09期

    1935年,梅兰芳访苏演出。在筹备出访之前,戏曲学者齐如山特意编撰了一部《梅兰芳艺术一斑》(北平国剧学会,1935)作为宣传品。在这部小册子的凡例中,齐如山直言"专为梅兰芳往欧洲演戏,对外宣传之用",且"专为介绍梅兰芳之艺术"。由于语言交流的需要,以及梅兰芳胸怀着访欧的艺术梦想,这部小书尚有英文、法文的译本,成为欧洲了解梅兰芳艺术的...

  • 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民间小戏

    作者:王静波 刊期:2017年第09期

    一戏剧史视野中的民间小戏中国戏剧从萌芽到发生、发展,其形态经历了自简而繁的过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认为,中国戏剧肇源于上古巫觋与春秋时的俳优。春秋时期已有"优孟衣冠",即优孟模仿孙叔敖,其逼真程度使楚王欲拜之为相。而汉代有角觝百戏,反映东海人氏黄公试图降服白虎的剧目《东海黄公》已是"敷衍故事"。

  • 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戏剧

    作者:陈曦 刊期:2017年第09期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休戚与共、互通互融,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格局。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众多的少数民族以中华文化为滋养,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歌舞特点的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戏剧。

  • 中国宗教祭祀戏剧中的傩戏和目连戏

    作者:王学锋; 王馗 刊期:2017年第09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礼仪、民俗一直是戏剧艺术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宗教仪式、祭祀礼俗与演剧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社会和宗教活动的逐步复兴,广大乡村渐渐"挖掘"出大量的具有宗教背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戏剧形式,使我们有幸管窥传统宗教祭祀演剧乃至基层社会生活的庐山真面目。傩戏和目连戏便是两类最具代表...

  • 花部的辉煌与京剧的形成

    作者:孙红侠 刊期:2017年第09期

    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戏的形成主要有两途,一是在民间说唱和歌舞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戏",也就是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等。而另外一途则是在南北曲以来的声腔衍变基础上形成的。一明末清初,中国南方地区流行的是昆腔和弋阳诸腔。昆腔从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就是处于所有声腔之上的"官腔",由于封建士大夫氍毹趣味的追捧,因此得到了长足的...

  • 唐诗的民间书写

    作者:陈尚君 刊期:2017年第09期

    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一节写到自己诗歌在民间的流传盛况:"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末句虽然自谦,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难体会。以往因为文本欠缺,对白诗在民间的具体流传,无从讨论,近年方得到一个具体的例证。

  • 足以引为自鉴的平凡人物传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作者:阮忠 刊期:2017年第09期

    韩愈的散文常好议论,他还爱在散文里讲故事,从中寄托某一道理,或借叙事发议论直接告诉人们某一个道理。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就是一篇借叙事发议论的散文,所叙之事和所议之理都很有意味,令人读后掩卷思之。《圬者王承福传》讲的是粉刷工匠王承福的故事,虽题为"王承福传",但和一般的人物传记有很大不同。

  • 一个遗民写给另一个遗民的“友声”——王国维《霜花腴·用梦窗韵补寿彊村侍郎》

    作者:彭玉平 刊期:2017年第09期

    一在晚清民国词坛,王国维的词学明显带着异端色彩。与王国维曾有交往的龙峨精灵(即罗振玉之婿、刘鹗之子刘蕙孙)在《观堂别传》中说:"(王国维)词章方面用冯、李、纳兰的清丽救况蕙风派堆砌,不能不说是革命者。"

  • 孔子的个体精神进步观与实践

    作者:周岩壁 刊期:2017年第09期

    一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孔子持个体精神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是此观念实践者中的光辉典范。用传统计算岁数的方法,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也就是七十二周岁。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朱熹于此引程子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

  • 同为改革功臣,命运结局各异——小议元澄和李冲

    作者:梁满仓 刊期:2017年第09期

    任城王元澄、尚书仆射李冲是北魏两个著名人物。《魏书》并没有将两个人放在同一列传,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宗室亲王,一个是朝廷重臣,按照当时史书编纂体例,只能是分别立传。本文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他们都被文明冯太后所重用。当元澄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前往梁州平叛时,文明太后就对时任中书令的...

  • 趣谈科举时代的特别榜名

    作者:陶易 刊期:2017年第09期

    我国古代进士的录取名单统称金榜,还有春榜、杏榜等别称。其实科举史上的进士榜与举人榜往往因事而得名,各有一些特殊称呼。李世愉《中国科举生活漫话》一书以《科场榜名知多少》为题,简要介绍了科举考试中各种各样的"榜名"。

  • 宋代的遇灾减税及赈济支出

    作者:汪圣铎 刊期:2017年第09期

    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讲:"平生当官有三乐:凶岁检灾,每自请行放数得实,一乐也。听讼为人真得情,二乐也。公家有粟,可赈饥民,三乐也。"(赵德麟《侯鲭录》卷六)这三乐中,第一是讲遇灾减税,第三是讲遇灾赈济百姓,它们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苏轼将它们归入平生当官三种乐事当中,可见对此二事的特殊重视。遇灾减税必然使财政收入减少,而...

  • 明代的京债

    作者:高寿仙 刊期:2017年第09期

    "京债"一词,始见于唐代,其后历代相沿,明清文献尤为多见,其含义主要指在京候选官员所借债务。清人焦廷琥《读书小记》云:"今之候选于京者,窘乏则必借贷,期以得官乃还,谓之京债。"有些学者在论述京债时,扩大了其包容范围:一是把无论发生在何地的官吏债都视为京债,其例如:"曲阜孔生弘煦推择为令,从公(鲁府辅国将军朱观炊)贷二百金。命下...

  • 李时珍纪念邮票“错版”趣谈

    作者:王家葵 刊期:2017年第09期

    在1951年,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上,祖冲之和李时珍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遂取代"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成为吾国传统医药之代表人物。推考原因,除了受民国以来废医存药论的影响外,张仲景南阳太守的"官僚"身份,孙思邈道教人物的"迷信"背景,在新时代皆不及李时珍方便宣介也。

  • 宝蕴楼的前世今生

    作者:徐婉玲; 赵凯飞 刊期:2017年第09期

    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坐落着一座十分特别的西式洋楼建筑,分别由东、西、北三座砖木结构的单体楼房联接而成,楼房的屋顶是高耸的四坡式,上覆鱼鳞状的牛舌瓦。位于北部的楼房建有一处阁楼,阁楼的山墙上嵌有一块石质匾额,上书"宝蕴楼"三字,匾额两侧装饰浮雕花纹,并在阁楼柱、雨棚、女儿墙端等处设有四对卧狮(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