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文史知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5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笔谈、文史百题、诗文欣赏、文物与考古、古代科技漫话、文化史知识、民俗志、人物春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6
总被引量:3641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31
  • 汉字蕴涵的美学

    作者:骆冬青 刊期:2015年第04期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却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生气勃勃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越过千载,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我们。如同天...

  • 汉字之美

    作者:朱崇才 刊期:2015年第04期

    汉字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如何评价这一遗产,一百多年来,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19年,傅斯年发表《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新潮》1卷3号),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 汉字在古代器物上的感性显现

    作者:陈虹 刊期:2015年第04期

    汉字自从诞生开始,其字体形态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文字载体对汉字形貌的形成影响甚大。在纸张发明之前,汉字曾不断地选择栖身之所:甲骨金石、丝帛竹简、秦砖汉瓦……不同的书写符号形式在与不同器物载体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形状和质感,并且在点落线飞、偃仰顾盼之间呈现出多样的美学特征。

  • 从“同”与“和”二字看社会理想的衍变

    作者:王海峰 刊期:2015年第04期

    我们经常谈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字从造字之初到现在"和谐"一词,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与之相对应,我们先民还创造了"同"字并演变为"大同"的一种社会理想,这成为古代社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理想。"和"作为一种美学理想,与"同"在社会理想上相辅相成,力图实现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

  • 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作者:董春晓 刊期:2015年第04期

    清初书法家王澍在其《翰墨指南》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以此概括晋唐宋这几个时代的书法审美特点。在他之前和之后直到清末,都有书论家作大致类似的表述。对唐人尚法的说法,大致无有异议,但对晋人取韵、宋人取意的观点,倒是可以再作探究。本文拟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比较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的异同,同时探讨一...

  • 读乐府民歌掇拾

    作者:曹旭 刊期:2015年第04期

    读乐府民歌,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祖先,也可能参与了这些诗的创作。虽然写作乐府诗的人,我猜想,有的人不愿意留下姓名;有的人不好意思留下姓名;有的人被乐官删去了姓名,最终都失去了姓名,变成了无名氏的作品。但不要紧,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假如那时候他们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 温雅高妙 淡静有味——试论苏辙的诗歌

    作者:袁津琥 刊期:2015年第04期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与其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后世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誉。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苏辙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那时的眉山,是宋朝知名的文化出版中心之一,史学传统深厚。其父苏洵常年宦游四方,故苏轼、苏辙兄弟幼时均由其母程氏夫人启蒙。庆历八年(1048),苏洵以丁父艰居家,...

  • 传奇人物老子及其思想

    作者:李若晖 刊期:2015年第04期

    在中国思想家中,见解深刻而身世迷离者,莫过于老子。无论后世看法如何纷纭,迄今为止最为可靠的老子传记,仍然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在传中主要叙述了老子的两则生平事迹,一是"孔老之会",一是"去周著书"。

  • 介子推与寒食节

    作者:余瑾 刊期:2015年第04期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即后人在解读、诠释的过程中归纳、提炼,甚至赋予人物的人文性格,远远高于其历史真实性。因此,某些人物往往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被塑造成某种理想人格的典范,其真实生平也就被淡化、弱化,甚至被穿凿附会为孕育相关主题的母体。介子推就是这样一个由历史记录和衍生传说混合塑造的人物,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

  • 苏轼《前赤壁赋》讲录(第一讲)

    作者:叶嘉莹 刊期:2015年第04期

    这次我们看《赤壁赋》,以前我曾经谈到过,要了解、欣赏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

  • 萝卜趣史

    作者:李远达 刊期:2015年第04期

    萝卜者,冬令之佳蔬也。上下三千年,纵横九万里,兄弟姊妹环此星球。品类既多,秉性素厚,寒士赖以充饥,富者食之养生。可以说,萝卜从没远离过人们的嘴边。华夏先民以其智慧,创制出无穷美味。它的栽培种植、大小滋味乃至药用价值都成为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有意思的是,基于这些知识,想象的翅膀得到了自由的舒展,萝卜因此获得了诙谐的隐喻,甚至在民间...

  •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

    作者:郝英明 刊期:2015年第04期

    中国古代除唐宋时期官员俸禄较为丰厚,其他朝代大部分都属于低俸制。针对"薄俸"的弊病,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厚禄养廉"理论。东汉政论家崔寔说"重其禄以防其贪欲",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禄重则吏多勉而为廉",都是强调"厚禄"对官员保持清廉的重要作用。清初继承了明代的低俸制,官员的俸禄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办公开支,导致陋规横行、吏...

  • 唐传奇对地理空间叙事功能的强化

    作者:侯晓晨 刊期:2015年第04期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同样,在小说里,无论作者是否直接交待,任何一个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背景。当作者用具体的地名来标记空间时,就形成了文本中的"地理空间"。当然,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地理空间在小说叙事中必定会有一定的功能。具体到唐代的传奇体小说,可以说,相对于"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志人小...

  • 审美与移情说的回归

    作者:高建平 刊期:2015年第04期

    美学上的移情说,是认为在审美欣赏时,主体将心理的情感状态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上,从而形成对于对象的感受。这种学说曾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流行过。中国学术界对这个学说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就在《文艺心理学》和其他多部著作中,向国人介绍了这种学说,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学说在西方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不仅...

  • 《庄子·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

    作者:王景琳; 徐匋 刊期:2015年第04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这几句话点明了庄子审视万物的立场与方法。站在这样的立场,用这样的方法,庄子不仅破了名墨二家"指非指""马非马"的命题,而且还得出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结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庄子"齐物"的理论根据之一。既然天地万物同属于"指马",同属于"物",那么,天地万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