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文史知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5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笔谈、文史百题、诗文欣赏、文物与考古、古代科技漫话、文化史知识、民俗志、人物春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6
总被引量:3641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31
  • 也谈“红叶题诗”

    作者:张义壮 刊期:2007年第06期

    “红叶题诗”,《辞源》上有专门解释,一些文史书刊也经常提到。2006年第12期《文史知识》刊发路成文先生的《从题诗红叶到“红叶题诗”——漫谈“红叶题诗”故事的传奇生成》。“红叶题诗”由来已是明明白白,然古代诗人以叶当纸,是诗人的雅趣。本身无多意蕴。

  • 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作者:张传玺 刊期:2007年第06期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之后的当年,在朝廷上与群臣们讨论,决定废除自西周以来行之八百馀年的封建贵族世袭诸侯分封制,改行全新的符合多民族、大一统需要的中央集权制度。秦亡之后,此新制并未随之消失,而是“汉承秦制”(《后汉书·班彪传》)。

  • 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

    作者:胡海义 刊期:2007年第06期

    “西湖小说”一词最早为明清史学家谈迁提出。他在《北游录·纪邮上》中说杭州人周清源“尝撰西湖小说。噫!施耐庵岂足法哉”。这里,“西湖小说”特指拟话本小说集《西湖二集》。此后,这一概念罕有人论及。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提“西湖小说”。

  •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上)

    作者:江林昌 刊期:2007年第06期

    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启蒙为代表的轴心文明,希腊产生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启蒙为代表的轴心文明,印度产生了以释迦牟尼、毗诃跋提、筏驮摩那的思想启蒙为代表的轴心文明。

  • 鲁迅先生论陶渊明

    作者:邵明珍 刊期:2007年第06期

    鲁迅先生曾有写作《中国文学史》的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是有深入研究的。以陶渊明为例,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发表过专论陶渊明的文章.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不囿成说的杰出学者,

  • 关于宋代“自讼斋”的一点补充

    作者:何玉红 刊期:2007年第06期

    《文史知识》2003年第12期刊发张德英先生《宋代学校中的“自讼斋”》,是关于教育机构的自讼斋的。从一些资料看,地方州县官吏曾利用自讼斋来约束、惩治士人与宗室子弟乃至僧侣,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的积极作用,这是宋代自讼斋性质发生变化之处。

  • 竹林神·平康里·宣阳里——关于《李娃传》的一处阙文

    作者:李剑国 刊期:2007年第06期

    前年在西北大学开会,阎琦教授说《李娃传》有一处记述不好理解,又问我竹林神在什么地方。多年前我曾对《李娃传》做过校注,对这两个问题有过探求,从西安回来后又查了一些资料,遂致书阎教授作了简要解答。如今撰此小文,再作详细讨论。

  • 梦里梦外诉相思——从唐小说《独孤遐叔》看中国古代梦文化

    作者:李艳茹 刊期:2007年第06期

    小说《独孤遐叔》出自唐薛渔思《河东记》。贞元年间,独孤遐叔出游剑南,两年馀始归。在归家途中,遐叔夜宿金光门外佛堂中,见其妻被迫与人宴饮。因而惊愤,以一大砖击座上,顿时悄然无所见。仓皇至家,才发现原是夜遇妻梦中之身。整个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细腻,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 莫怨春风道薄情——唐传奇《崔玄微》赏析

    作者:张玉莲 刊期:2007年第06期

    传奇《崔玄微》出自唐人郑还古的《博异志》。《博异志》主要以述异语怪见长,如《敬元颖》写镜神,《许汉阳》写龙女,《李黄》写白蛇精,《木师古》写蝙蝠精,《崔玄微》写花神。明顾元庆《博异志跋》云:“唐人小史中.多造奇艳事为传志,自是一代才情,非后世可及。然怪深幽渺,无如《诺皋》、《博异》二种,此其厥体中韩昌黎、李长吉也。”...

  •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望京”现象与“望京”建筑

    作者:李德辉 刊期:2007年第06期

    中国古代文学中记载了大量以“望京”为名的建筑。它的出现和存在,表现了古代地方官对君臣关系的注重。反映出他们“爱君恋阙”的名节观和向往京职、不乐外任、惧怕贬谪的仕宦心理。到了元明,望京建筑更成为士人表达上述意义的一个符号,具有很浓的象征意味。这种建筑关涉到“恋阙思京”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意义。

  •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作者:张国风 刊期:2007年第06期

    《水浒传》的罪名是“诲盗”,《金瓶梅》的罪名是“诲淫”,《三国演义》好像没有被蒙上什么严重的罪名,明清各级政府的禁书目录中也未见《三国演义》的名目。有人说:“少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说老的看了,

  • 林乐知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和影响

    作者:卢明玉 刊期:2007年第06期

    林乐知是美国基督教南部监理会传教士,1859年被派赴华传教,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曾先后被上海广方言馆和江南制造局聘为教习和译员,后来还自办中西书院,参与广学会的活动。林乐知在华除了传教以外,主要是译书、著书、办学和办报。

  • “三寸不烂之舌”与《法华经》

    作者:刘影 刊期:2007年第06期

    “三寸不烂之舌”是形容能言善辩之人一句最常见的俗语。“三寸之舌”典故始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随赵平原君使楚,摇唇鼓舌,终于说服楚王救赵,平原君遂有“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感叹。

  • 说说“举哀成服”与“举哀挂服”

    作者:吴丽娱 刊期:2007年第06期

    唐宋社会官僚制度下,丧葬礼仪也有着鲜明的等级性。一些亲贵官员死后,朝廷和皇家要为之举办高规格的丧礼。其间如果有皇帝皇后在宫中为死者举行哀哭追悼的仪式,就称作“举哀”;而如果帝、后亲自前往至死者之家,就称作“临丧”。

  •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何时

    作者:祝总斌 刊期:2007年第06期

    所谓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其爱妾董小宛为清兵劫去,入清宫为顺治妃这一传说,孟森先生《董小宛考》已证其决非事实。但这一传说流传较广,它究竟起始于何时?有人认为此传说始于清末,此说不确。仅仅一部《红楼梦》就能证明早在乾隆年间即存在董小宛入宫说,而导致此说产生、传播的,则当是对顺治末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