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文化批评与政治:斯特凡·柯里尼教授访谈

    作者:谢龙新 刊期:2015年第01期

    斯特凡·柯里尼是剑桥大学英语系思想史和英语文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早期到当代的文学与思想史的关系,当前主要研究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和历史任务。近年来的主要著作有:《缺失的精神:英国知识分子》(2006)、《共同阅读:批评家、历史学家和公众》(2008)、《冒犯!...

  • 志贺直哉文学与日本近代青年伦理

    作者:徐己才 刊期:2015年第01期

    截止目前,志贺文学研究一般有三个研究方向,即以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为中心、以作家为中心和以文本为中心。本文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出发,关注志贺直哉文学的时代伦理性,即与时代相连的思想性连接作用。无论出于自觉或不自觉,志贺将近代青年伦理文学化,立志于获得理性意志,担当了与个人—社会—国家相联的隐含角色,这是不可否认的功绩。近代青年的个...

  • 相悖的伦理诉求与两难伦理选择——《日落》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作者:邹惠玲 陈晓曦 刊期:2015年第01期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约翰·约瑟夫·马修斯在其代表作《日落》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印第安传统伦理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塑造出一个挣扎于印第安传统伦理与白人伦理之间、最终以白人伦理定位人生的印第安主人公。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把《日落》置于马修斯创作的历史环境中,分析马修斯在小说中对以“全是我的亲属”为内核的印第安传统伦理的彰显,透...

  • 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伦理

    作者:吕超 刊期:2015年第01期

    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关于机器人伦理的探讨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文学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拒绝接纳,到将其控制在奴仆角色,再到人机交融共生(赛博格)的后人类形态。一方面,科幻小说对机器人的前瞻性描写能够预言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去反思现有的伦理局限;另一方面,科技进步...

  • 重写性别伦理——论《荒芜的答案》中的现代爱情观与新女性意识

    作者:金小天 刊期:2015年第01期

    罗莎蒙德·雷曼是20世纪初“中额”文学的代表作家,长期以来被“现代主义”和“宏观叙事”的话语所遮蔽。雷曼凭借《荒芜的答案》成为一战后一代年轻人的代言人,通过再现战后流动的性别角色和情爱观念的变革,该小说改写并重塑了传统性别伦理。面向保守的中产阶级读者,雷曼抛出的是极具争议性的“性”话题,如女性性欲、性别角色的错置、甚至同性之...

  • 艾略特的《荒原》:立体主义绘画艺术视角的阅读

    作者:李英石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试图从立体主义绘画视角阅读艾略特《荒原》中的“死者的葬礼”和“对弈”。诗与画各自以语言或线条色彩为媒介,不过两种媒介也常常基于相同的原则,因而这两种艺术存在诸多共性。通过考察,本文认为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立体主义诗,不过比格特鲁德?斯泰因和毕加索等立体主义诗人更复杂,后者比艾略特的诗歌更连贯、更易读。本文探讨了《荒...

  • 论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诗学

    作者:罗良功 刊期:2015年第01期

    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诗歌文本中的声音为对象,探讨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形态及声音的文本化、声音诗学的文化基础、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人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既源于人类认知世界和自我表达的天性,又扎根于该民族的独特生存经历和文化土壤。声音诗学作为非裔诗人的民族文化选择和一种文...

  • 界限经验:格里克诗歌的疯癫在场与差异哲学

    作者:殷晓芳 刊期:2015年第01期

    界限经验为美国当代诗人路易斯·格里克的诗歌提供了疯癫在场与差异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界限区域进行诗歌审美是格里克消弭理性与疯癫断裂的重要法门,而此界域不仅表征理性与疯癫共存的可能,也成为逃遁同一与戳记差异的场所。通过利用他者之镜反观人类并借助进入“黑暗”和“泥土”等否定路径“生成他者”,格里克的诗歌为人之存在谋划出一种理性...

  • 帝国优生学与《三个女人》中的殖民主义思想

    作者:蒋天平 王亭亭 刊期:2015年第01期

    格特鲁德·斯泰因是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旅法作家。文学评论界对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写作的创新上,赞誉其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西方医学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对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殖民医学研究殖民地上西方医学的推广和传播。斯泰因的小说《三个女人》出版于帝国殖民扩张时期。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透过...

  • 《使女的故事》中的话语政治

    作者:丁林棚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作者用文学的想象和叙事阐释了话语的政治性。在小说中,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个体进行控制的媒介。话语政治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承载了权力政治运作的痕迹,也是文化身份和社会秩序的仲裁者。本文主要结合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的理论以及阿尔都塞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阿...

  • 博尔赫斯与终结论

    作者:陈博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终结论擘画的版图中,博尔赫斯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某些论题的讨论。在《〈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中,博尔赫斯的“想象文本”模糊了现实与艺术的界限,同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等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一道启发了美国著名哲学家、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使他提出了“艺术终结论”。博尔赫斯致力于小说技巧(如元小说、互文性、讽拟等)的创新...

  • 叶芝的能剧与19世纪神秘传统

    作者:丹尼尔·奥尔布赖特 刊期:2015年第01期

    1913—1916年间,爱尔兰诗人叶芝与美国诗人庞德一起研究了日本能剧,并试图模仿这种展现神灵显现于普罗大众的简洁古朴的戏剧。不过欧洲人写戏剧,无论怎样试图摆脱欧洲因素,最终写出来的常常仍然是欧洲戏剧;叶芝作为一位欧洲剧作家以亚洲戏剧样式创作出来的作品仍然更接近他所熟悉的欧洲类型:神秘剧。神秘剧源于中世纪时代对圣经中一些情景的戏...

  • 但丁在中国的百年回顾

    作者:姜岳斌 刊期:2015年第01期

    但丁与《神曲》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确实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然而但丁在中国仍似有一种孤独,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还在于人们的接受方式:评论者往往以主体自居,将但丁视为他者,裂之而贴以各种标签。但丁在中国亦有知音,老舍便赞《神曲》为“灵的文学”,说“世界上只有一本无可摹仿的大书”,他对《神曲》的评论对后来的研究...

  • 跨越疆界的求索:《时务报》和哈葛德小说She

    作者:潘红 刊期:2015年第01期

    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以独特的小说话语,建构了19世纪西方现代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念秩序。首先将哈氏小说译入中国的是晚清驻英参赞曾广铨,其译介的哈氏小说She以《长生术》为书名,连载于改良派创办的《时务报》上。哈氏原著She以“他者”和“自我”二元对立的话语,呈示了19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下,世界种族文明对立、男女权势对立和观念秩序重建的话语...

  • “环境人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刊期:2015年第01期

    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如环境史、环境哲学、环境艺术及环境文学等,都因其对环境的共同关注而产生交叉,也因此引发了大量讨论。如今,在生态唯物主义的新形势下,人文学科应该把步伐迈得更大,从单纯的理论探讨空间进入社会实践环节。我们身为环境人文学领域的一员,也应该使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适应新唯物主义的大趋势。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