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教学--大卫·达姆罗什教授访谈

    作者:郝岚 刊期:2014年第03期

    大卫·达姆罗什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怎样阅读世界文学))(2008)等著作,主编六卷本《朗曼世界文学作品选》(2004)、《讲授世界文学》(2009)、《理论中的世界文学》(2014)等。过去十年中,达姆罗什致力于重振世界文学的概念,努力使其制度化,并力图通过文献资料汇编来建构其教学理念。笔者...

  • 伏尔泰眼中的孔子

    作者:宋太贤 刊期:2014年第03期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向往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是他亲华思想的核心。他把宗教狂热和缺乏宽容视为“卑劣”,并且以“砸碎卑劣”为座右铭来反抗当时的法国天主教会,既批评包含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基督教,又反对无神论,表现出宽容的自然神论宗教观。他发现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儒教最接近自然神论,因为它既不迷信也不狂热。伏尔泰认为孔子...

  • 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

    作者:胡涛 刊期:2014年第03期

    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

  • 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论托马斯·曼的《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作者:李昌珂 王绪梅 刊期:2014年第03期

    取材于《圣经》的《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是一部宽泛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托马斯·曼以当前的思想和精神思考约瑟埃及行这个古老的故事,用“拟古”和“历史悖谬”的书写方式将埃及描写成一个既是地理上、历史上确定存在的现实国家,又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虚构空间,这也正是历史小说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论荷尔德林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的对立观

    作者:赵蕾莲 刊期:2014年第03期

    内容摘要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 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别让我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作者:杜明业 刊期:2014年第03期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克隆人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环境。凯茜等克隆人在寄宿学校时就面临着伦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伦理身份的逐渐明晰,他们的伦理意识日趋强烈,其核心在于他们...

  • Call for Papers "Fiction and Eth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刊期:2014年第03期

  • 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三届年会会讯

    刊期:2014年第03期

    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三届年会将于2014年12月18—19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承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研究论坛》、三峡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单位协办。具体信息如下:

  • 《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的技术异化

    作者:张琳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

  • 莫洛伊恋母的困境与游戏

    作者:曹波 姚忠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由于父亲的缺场或无能,莫洛伊在寻母旅程中一路玩弄恋母游戏,表现出许多跟母亲有关的恋物癖症状;但鉴于母亲的堕落和乱伦的危害,他又借污秽学对母亲大肆谩骂,表现出典型的厌女症状和对父亲法则的最终服从。在笔者看来,莫洛伊是一个从“象征界”向“想象界”退化的“问题主体”,其叙事中的种种谜团和杂耍似的...

  • 呼与和:论《黑男孩》中的伦理关系

    作者:李怡 刊期:2014年第03期

    《黑男孩》是理查德·赖特早期的经典代表作。赖特将白人与黑人间的种族关系以及黑人内部等各种伦理关系布局在这部小说的结构之中。他在文本中巧妙地运用了“呼与和”这种传统的布鲁斯叙事技巧,对美国家长制的伦理传统进行了声讨一一他一方面声讨那些以父亲自居的白人们,掀开了白人家长制伦理体系欺骗性的面纱,剖析了暴力是他们维系权威的一...

  • 走出历史的阴影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爱德华·P·琼斯的《迷失城中》

    作者:刘白 刊期:2014年第03期

    当代美国非裔作家爱德华·P·琼斯在其短篇小说集《迷失城中》里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家庭关系的破裂及个体的孤独感等方面再现了20世纪在华盛顿生活的黑人们迷失的种种表现。作品揭示了导致他们成为“迷失一代”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阴影带来的一种延续性的创伤和焦虑。在表现手法上,作家采用丰富的象征艺术使“迷失”主题得到彰显,也使文本具...

  • 长江古义人:无神时代文化救赎之路的探索者

    作者:胡志明 刊期:2014年第03期

    大江健三郎的“奇异的二人配”三部曲主人公长江古义人是一个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思想者”,他始终在痛苦地进行“我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也是一个世纪性的文化难题。长江古义人形象明显地具有作家本人的印记,这个形象在与作家大江健三郎之间形成的互文性动态联系中,客观上提出了一个在无神时代如何实现文化救赎的普世...

  • 非洲史诗的历史与美学特征

    作者:曾梅 刊期:2014年第03期

    非洲史诗是非洲口头文学里最璀璨的明珠,最宏大、华彩、动人的乐章。本文主要从非洲史诗的界定与争鸣;历史维度和英雄特征;演唱语境、叙事特点及语言和文体的视角来综述非洲史诗的历史与美学特征。非洲史诗展示的历史和美学观点与其他民族史诗同样本真、深刻、具有崇高的价值取向。

  • 卡玛古的选择--《赤红的心》生态批评解读

    作者:钟燕 刊期:2014年第03期

    非洲作家多数视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为又一种白人霸权话语。贾克斯·穆达逆流而作,小说《赤红的心》讲述了“文化人”卡玛古乡土归属、历史传承和情感婚恋三个选择以及科萨族人民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时代歧路维艰时抉择的智慧。现代人的出路在哪里?卡玛古的答案是:自然与文化结盟的生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