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诗歌、诗学与感觉论:苏珊·斯图尔特访谈录

    作者:史惠风 刊期:2013年第06期

    苏珊·斯图尔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阿瓦隆基金会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诗人学会前主席、麦克阿瑟基金获得者。她近著有:《诗人的自由:创作札记》(2011);《诗与感觉的命运》(2002),该书2003年获得克里斯琴·高斯文学批评奖,次年(2004)获得杜鲁门·卡波特文学批评奖;诗歌集((红精灵》(2012)、《鸽舍》(获2003年美国...

  • 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与脑文本

    作者:聂珍钊 刊期:2013年第06期

    文本就是以某种载体保存的能够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因此,文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一部分是保存文字或符号的载体。载体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文字或符号是文本的意义,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文本。只要能够保存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文本的载体。但是没有载体,则不能形成文本。由于文本...

  • 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与美国伦理批评的复兴

    作者:杨革新 刊期:2013年第06期

    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美国伦理批评经历了提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再发展的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其繁荣表现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随后因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和自身的局限而衰落;在此之后,随着文学和哲学研究中的伦理转向,伦理批评得到了复兴。此次的伦理转向不是回到19世纪的文学批...

  • 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与“激情之爱”——《背叛》中“婚外情”的伦理解读

    作者:刘红卫 刊期:2013年第06期

    哈罗德·品特于1978年创作的《背叛》是一部关于婚姻出轨的伦理剧。剧中杰瑞与爱玛之间的“婚外情”揭示出入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是其自由意志没有得到抑制、摆脱道德责任的非理性意志占据上风的结果。激情过后,自由意志的力量渐渐减弱,理性的回归成为必...

  • 凝视诗学与他者化伦理:无意识伦理结的锁紧与开解

    作者:金英敏 刊期:2013年第06期

    他者的本质建构一如莫比乌斯曲面,其表即为其里的延续。他者在人类话语中实施其他者化过程,即产生象征结。弗洛伊德关于“进攻性内在于主体内心”的观点所揭示的不过是他者化的消极面,后者源自“凝视误导眼睛”(欺眼法)或“邪恶眼”。只有以凝视的陷阱或驯化凝视的方式来放弃凝视时才能获得他者化的积极面。面对通过现实路径从早期创伤性分...

  • 共同体伦理的失范与心灵创伤的治疗——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作者:申寅燮 尹锡珉 刊期:2013年第06期

    2006年获得弗朗茨·卡夫卡奖以后,村上春树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其文学特点在于,文体易于翻译,人物具有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性。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亦如此。这是一部讲述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心灵创伤及创伤克服过程的作品。在过去十六年对过往的伤痕一直无法释怀,主人公为了克服心灵创伤,踏上了巡礼之程。故事...

  • 神州诗社:马华文学的江湖传说

    作者:陈大为 刊期:2013年第06期

    以温瑞安、方娥真、黄昏星等为核心的“神州诗社”,是马华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学群体。从它所面对的外在社会文化语境、内在的文学抱负,到它最终的崩裂,这项结构性分析将着重在支撑着诗社运转的武侠思想和江湖人格,进而深入探讨其风格形成。

  • 马华散文的史前史

    作者:锺怡雯 刊期:2013年第06期

    早期的马华文学几乎是南来文人的创作,而且是游记的天下。换而言之,马华文学的开头,是南来文人的散文史,也是外来者的文学史。散文的非虚构文类特质可以呈现马来亚战前“文人的精神状态”、“文学状态”,以及还原时代的临场感,因此,日记、书信、社论、杂文、报导文学等广义的史料性散文均可以囊括进来,有助于我们更有效而准确地建构一个...

  • 记录、反思与探索:论马仑小说创作的现实关怀

    作者:林德顺 潘碧丝 刊期:2013年第06期

    马仑是当代著名的马华作家。在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他以入世心态从事小说创作,满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载道理念和新闻真实为重要特征,探讨本土多种族关系的构建与未来,从而为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生存历史留下鲜明的印记。其该时段的小说作品也成为当代马华小说的典范。

  • 19世纪俄罗斯小说创作中的主体性问题

    作者:张杰 刊期:2013年第06期

    19世纪俄罗斯小说创作不仅是对那个时代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自我实现。这种创作主体性既与作家自身的世界观、主体意识相关,又是作家对自我主体意识局限的不断克服和超越。作家们在积极揭示客观现实的同时,又不受客观现实的羁绊,使得创作的主体能量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甚至有时达到一种无法把握自我的境地。因此,作家...

  • 《红轮》与索尔仁尼琴思想的演变

    作者:龙瑜宬 刊期:2013年第06期

    《红轮》被索尔仁尼琴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作家对小说主题、结构、叙事重心以及核心人物等进行了诸多改动。它们格外清晰地反映出索尔仁尼琴如何从一位革命理论的狂热信徒转为激进政治的批判者,并进而反映出20世纪俄罗斯政治失序背后的精神混乱。作家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对俄罗斯以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现代性危机做...

  • 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论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

    作者:任晓晋 侯铁军 刊期:2013年第06期

    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是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所在。男性将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美和欲望的客体;而女性则通过索取、观看和消费瓷器,将自己的审美和欲望外化于精美的中国瓷器之上,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通过赋予瓷器多种性别属性和多元形象,消解和超...

  • 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

    作者:陈敏 刊期:2013年第06期

    殷企平先生在“经典即‘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一文中提出:“摆渡性”是西方诗歌经典的核心要素。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摆渡性”进行进一步探讨。首先,通过对策兰诗歌的细读发现诗人对其摆渡人/译者身份的自觉意识;其次,以英国诗人贝哲曼为例,从诗人的自觉、自省和自律出发,重新审视并发掘当代诗歌书写快乐的另一面;...

  • “自然之镜”中的文明映像——《金色眼睛的映像》的女性生态视角

    作者:林斌 刊期:2013年第06期

    自《金色眼睛的映像》问世以来,评论界一直对标题推出的哥特意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为麦卡勒斯小说的主题研究开启了一扇窗口。但是,所谓“艺术之镜”的传统阐释忽略了该镜像生成场所的自然属性,因而有关自然与文明、人类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关系这个文本意义层面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从生态批评角度看来,金色眼睛是用以折射和反...

  • 从“哀希腊”的译介看晚清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革命话语建构

    作者:卢文婷 何锡章 刊期:2013年第06期

    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在晚清的传播,历经多种版本的翻译与介绍。梁启超与马君武等晚清革命派将拜伦的希腊形象投射于中国现状,直接言说着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革命诉求。期间虽然夹杂着王国维影响甚微的批评,但随着苏曼殊对拜伦形象充满个性化的翻译与阐释,“革命”逐渐成为晚清末期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基本认识。尽管“五四”对晚清一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