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传记文学的枷锁与自由——纳代尔教授访谈录

    作者:Li Feng 刊期:2013年第03期

    伊拉·纳代尔,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传记文学、现代主义,撰写了多位作家的专著或传记以及传记研究专著(《传记:小说、内容与形式》。2011年10月,纳代尔应邀在上海参加“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研究”国际论坛期间,接受了李锋博士的专访。在访谈中,纳代尔教授阐述了传记的本质,梳理了传记与历史、事实...

  • 《哥伦布后裔》中的阈限空间

    作者:王建平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哥伦布后裔》中,杰拉德·维恩诺以谐戏调侃的方式重写哥伦布的故事,将哥伦布的身份、血缘和叙事传统置于多元文化的阈限空间,通过文化谱系学的构想,呈现哥伦布文本传统的混杂性,质询传统历史话语中的两元思维定势。叙事穿梭于小说、传记、历史、神话、幻想、航海日记、地理杂志、地方志、人物志等多种文类之间,呈现了众声喧哗的历史图...

  • 美国犹太移民的新一代——菲利普·罗斯早期小说世界

    作者:黄铁池 苏鑫 刊期:2013年第03期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的“活神话”,其创作历程长达半个多世纪。罗斯的早期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敢于反抗犹太传统的新一代犹太青年形象,反映了他们生存的环境(犹太格托)和内部家庭生活的世俗化变迁,彰显了他们的身份焦虑。在罗斯后期的创作中,新一代的犹太青年形象不断开拓新的主题,融入到更广泛...

  • 伊莎贝尔的婚姻选择:一个阅读的隐喻

    作者:胡江波 刊期:2013年第03期

    阅读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重要隐含主题之一。小说中有多处围绕着伊莎贝尔进行的有关阅读的描写和隐喻,从而吸引读者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伊莎贝尔的一生进行解读。作为一名持现代阐释理念的读者,伊莎贝尔的命运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她对她的三个追求者的现代阐释学解读,尤其是她对奥斯蒙德这个具有空白的文本的...

  • 论印第安作家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边界主题

    作者:蔡俊 刊期:2013年第03期

    “边界主题”是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在美国学界,“边界”有一个从地理学概念演变为文化研究范畴的过程。本论文通过对厄德里克的“齐佩瓦四部曲”中涉及到的印第安居留地与非居留地之间的“内部边界”主题的研究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家边界”主题的研究,得出结论:“物理边界”的划分是文化“软边界”...

  •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电视意象”研究

    作者:王中强 刊期:2013年第03期

    电视意象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中反复出现,是其小说重要的元素。笔者认为,卡佛小说中的电视有别于消费研究或者大众文化研究中电视的指涉意义。卡佛把电视作为蓝领阶层的符号,并认为沉迷于电视、被电视“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蓝领阶层的生存状态。同时,电视使蓝领阶层在人际交往中原本存在的交流障碍更为严重...

  • 论特德·休斯诗歌与诗学中的萨满特性

    作者:吴笛 凌酷 刊期:2013年第03期

    作为20世纪后半叶的著名诗人,特德·休斯深受萨满信仰以及萨满文化影响,在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实践中,都充分体现了诗人与萨满的共性。本文以比较研究的视野,从诗人身份的先知意识、创作过程的迷狂状态、诗歌文本的音乐特质,以及诗歌作品的治疗功能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究特德·休斯诗歌与诗学中所体现的鲜明的萨满特性,继而研究休斯在借鉴和...

  • 论威廉斯诗歌的不确定内在性

    作者:武新玉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之可变音步、形式与结构的象征图符、视听融合这三个方面的解读,论析其诗歌中独特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不确定内在性的表现与特点,探讨威廉斯作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精神导师,是如何将外在的物质宇宙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纳入诗歌的符号和话语系统中,如何身体力行地鼓励人们通过...

  • 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晚期伦理意识

    作者:郑杰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高加索灰阑记》中,布莱希特借由“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将他所关注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由此延伸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灰阑记”中的格鲁雪经历了三次艰难的伦理选择,最终完成了从一个单身女仆的身份转变为米歇尔母亲的身份。在三次选择中,她不仅经历了复杂的道德考验,而且还解决了她作为母亲所面临...

  •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

    作者:汪余礼 刊期:2013年第03期

    经反复细读,可以发现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了一种独特的复象诗学。所谓“复象”,意指易卜生晚期戏剧在审美形式上的独特创构和审美效果上的高妙境界:楼外有楼,景深无穷;象外有象,境界层深。易卜生晚期的每一部优秀剧作,都不只是创造了一个意象世界,而是在多数读者可以感知的整体性的意象一世界背后,还隐蕴着一个或多个整体性的意象世界。...

  • 怪诞风景:论安吉拉·卡特小说《新夏娃的激情》中身体与背景中的“卑贱”

    作者:AytulOzum 刊期:2013年第03期

    在安吉拉·卡特小说《新伊弗的激情》中,伊弗(林)回溯性的叙述将他(她)所体验的在各种场域之中投射于其身体的各类暴力实践以重构的姿态聚合在一起。身体和背景的平行建构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在小说中性属的双重性和背景建构的方式被双双作为怪异和“卑贱”(克里斯蒂娃语)加以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聚焦于伊弗(林)的怪异和“卑贱”身份与背...

  • 丘特切夫的宗教思想及其诗学意义

    作者:曾思艺 刊期:2013年第03期

    东正教对丘特切夫的影响是复杂的、有所变化的,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其宗教思想,大约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泛神论时期,宣称自然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试图体认自然本体,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歌颂现世生命,赞美人的创造性,力求活得充实,有所作为;转折期,从泛神论转回到东正教,试图在东正教的旗帜下,让俄罗斯统一整个斯拉夫民族,进而以宗法社...

  • 晚清民初时期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路径、原因及其误读

    作者:高荣国 刊期:2013年第03期

    晚清民初是中国接受俄国文学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对托尔斯泰译介的规模大大超过其他俄国作家。就翻译层面来看,我国译者最先翻译的是托尔斯泰的宗教题材中短篇小说,然后再过渡到他的长篇名著,翻译质量也逐步得以提高。从研究层面来看,托尔斯泰的传奇人生和宗教哲学思想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托尔斯泰在晚清民初之所以受到热捧,首...

  • 多元主体之镜:对《单纯灵魂之镜》的文化阐释

    作者:杜力 刊期:2013年第03期

    中世纪晚期,法国的神秘主义者玛格丽特·波蕾特在她的作品《单纯灵魂之镜》中将来自俗语文学的镜子的意象与神秘主义写作相结合,借助镜子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她对于信仰的理解和反思。在她的笔下,《单纯灵魂之镜》宛如一面澄澈的神性之镜,、既映射人类灵魂之本真,同时也通过破除虚妄之言来引领灵魂认识上帝的奥秘。这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反...

  • 新加坡作家希尼尔笔下的“城”与“人”

    作者:金进 刊期:2013年第03期

    1965年建国后的新加坡在周围的马来主权国家的威胁和学习西方而求存的现实环境中,华文教育一直在这种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存的现实中被压制,华语、华文教育以及华人传统的存续长期以来都是华人作家关心的重要命题,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压迫华文传统的现实中,新加坡的浮城品格更加的明显。作为新加坡中生代代表作家的希尼尔,其创作执着于追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