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从肉到土豆:鲁斯·尾关访谈

    作者:Simon C. Estok 刊期:2009年第06期

    “从肉到土豆”这一表述反映了鲁斯·尾关从一个在纽黑文阅读文学经典的儿童成长为一位纽约的电影制作人,再成长为当前的畅销小说作者和获奖作家的全过程。在本篇访谈中,她就种族主义、环境危机、政治激进主义、怀孕与堕胎、艺术过程等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特别讨论了她在创作她的两部小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回答了她在小说中所提出的问题。...

  • 从《咱们死人醒来时》看亨利克·易卜生对倒置性超越的阐释

    作者:Knut Brynhildsvoll 刊期:2009年第06期

    在易卜生的晚期戏剧中,我们发现那些主要人物犹如活死人。在易卜生的最后一部剧作《咱们死人醒来时中,雕塑家鲁贝克和他的模特爱吕尼在没有肉体接触、克制性满意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两性关系。本文旨在表明以人生为代价而使艺术成为纯洁和完美行为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后果:缺乏生命的活力,不积极参与真实的人生,会逐渐使主人公的存在成为...

  • 作为去身体化的去自然:《野鸭》中理想的诉求

    作者:Jonggab Kim 刊期:2009年第06期

    《野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野鸭的象征意义。野鸭要成为一个象征,需要去其自然原始的野性,将之驯化并孕育成一个观念。野鸭的家化源于它的去身体化:美丽但不能飞翔的翅膀变成多余的装饰。野鸭的去自然化映照了格瑞格斯和雅尔马意识与身体的分裂,揭示出他们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来突现自身意识的过程。《野鸭》中的去身体化表现为野鸭的野性丧失。...

  • 透墙而视与恐狭效应:易卜生戏剧的两大技巧

    作者:Asbjom Aarseth 刊期:2009年第06期

    透墙而视与恐狭效应是易卜生戏剧的两大技巧。前者主要就舞台表演而言,目的是为了营造戏剧幻觉,引起观众去想象无法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事件,后者主要就戏剧对观众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情感效果而言,而且这两者往往相互关联,产生的效果也很难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达到。本文以《觊觎王位的人》、《野鸭》和《玩偶之家》等作品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两...

  • 女性,自由与僭越——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与《群鬼》解读新视角

    作者:Anne Marie Rekdal 刊期:2009年第06期

    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解读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时提出的“女性愉悦”概念,对易卜生两部戏剧中女性的自由与僭越问题进行了探讨。像安提戈涅一样,娜拉因伪造签名违反了父权法律而遭到社会的放逐,面临死亡的命运。在塔兰泰拉舞蹈带来的极大肉体快感中,娜拉滑向疯狂的边缘,到了自我改变的拐点。在第三幕中,娜拉以父权制下...

  • “被译介”和“被建构”的易卜生:易卜生在中国的变形

    作者:王宁 刊期:2009年第06期

    既然易卜生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他的剧作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上演,因此翻译必然对于不同版本的易剧的出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实,易卜生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被翻译,因此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易卜生”或易剧的不同形式。按照本雅明的看法,尽管译作“比原作迟到,又由于重要的世界文学作品在其诞生之时都没有发现适当的译者,...

  • “语言是现实的大敌”——论康拉德的语言观与现实观

    作者:王松林 熊卉 刊期:2009年第06期

    作为一位小说艺术家,康拉德对小说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看法。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艺术观。首先,康拉德认为小说艺术之真寓于想象之中,虚构与现实、想象与真实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其次,他指出艺术家应该捕捉“生活的瞬间”,从瞬间发现永恒之真;再者,康拉德敏感地意识到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语言是现实...

  • 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与殖民伦理行为——康拉德“马来三部曲”中林格殖民行为的伦理阐释

    作者:王晓兰 刊期:2009年第06期

    本文以康拉德“马来三部曲”中英国殖民者汤姆·林格为例,对殖民者的殖民伦理行为及其背后的道德原则进行阐释,认为林格在马来亚的殖民行为是对弱肉强食的殖民伦理及利己主义殖民道德原则的演绎。为了实现“利己”这一目的,林格等殖民者在殖民过程中采取了损人和利他两种手段:当殖民者的利益与土著的利益相冲突时,殖民者以损人为手段,通过...

  •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浮士德形象的时代转换与伦理变迁

    作者:李定清 刊期:2009年第06期

    浮士德形象自文本化以来,按照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规约,就已进入了不断修撰和反复描述的动态建构之中。通过“互文性”阐释机制对浮士德形象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伦理解读,不仅可以寻绎出浮士德形象自德国民间故事书经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到歌德的《浮士德》的发展演变轨迹,而且能够清晰地显现浮士德形象所承载的伦理观念与“当下”历史语...

  • 艾丽斯·默多克的偶然性娓语

    作者:范岭梅 尹铁超 刊期:2009年第06期

    在艾丽斯·默多克对善这一伦理学命题绵延四十多年的思考中,对偶然性的分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小说《偶然的人》的解读,呈现作者对善和现实等命题的文学化演绎。

  • 福谷:霍桑探讨权力运作机制的舞台

    作者:方文开 刊期:2009年第06期

    霍桑在创作《福谷传奇》时的确有意无意地把美国社会权力的运作机制纳入视域。他之所以一再否认“福谷”与“布鲁克农庄”之间的关联,是为了强调福谷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乌托邦改革社团,是作者搭建的舞台以表达他对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现实的关照。作品彰显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以布鲁克农庄为叙述原型,通过书写催眠术和偶像崇拜,...

  • 伦理选择与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

    作者:杨革新 刊期:2009年第06期

    细读霍桑的小说《红字》,可以发现其真正的主角并不是海丝特·白兰而是阿瑟·丁梅斯代尔,《红字》以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作为高潮和结局显然有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好像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如果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则可以发现,伦理身份问题自始至终都是缠绕在丁梅斯代尔心中的一个死结,要解开这个死结则必须走...

  • 存在与荒诞:《骨》中唐人街的时空政治与华裔的主体建构

    作者:李贵苍 冯洁 刊期:2009年第06期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呈现了一个时空倒错、囿闭而又必须认可为“家”的荒诞的唐人街。本文集中讨论在时空错位和荒诞的政治态势中,唐人街对不同代华裔主体建构的意义,目的在于发现空间的意义是如何从时间的二元化衍生而来,即通过分析时空的意义,揭示小说人物在限(陷)入错位时空、在场与缺席等等两极之间之后,如何...

  • 《赫索格》中的精神受难与道德困境

    作者:刘兮颖 刊期:2009年第06期

    《赫索格》中的摩西·赫索格是圣经中“摩西”原型的再现。在受难过程中,他肩负起做人的责任,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念。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与上帝之间订立的精神契约,愿意为他人承担苦难的表证。遭受磨难而不失尊严是一种美德,持之以恒地坚持真理、为他人而遭受磨难是人性的标志。在摩西·赫索格与上帝签订精神契约承受苦难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展现了他...

  • 《四灵魂》中族裔价值与经典传统的结合、背离与偏移

    作者:张琼 刊期:2009年第06期

    美国本土裔作家埃德里克发表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四灵魂》继续着作家独特的文化探索,并隐射着少数族裔创作与经典传统之间结合、背离、偏移的关系。《四灵魂》在复仇的经典主题之下,揭示着本土族裔的心理与现代主流价值的交锋。其中,族裔的地域文化概念逐渐偏离人种与生物学特征,聚焦于心理和道德伦理层面,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文明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