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 许娇娜(译) 刊期:2008年第06期

    詹姆逊所提出的“永远历史化”作为一个超历史的命令,本身又是一个历史行为,构成了一种述行的矛盾。詹姆逊及大多数文化左派所犯下的另一个错误在于,认为历史化具有激进的本质,在文学批评上主张让文本回归历史语境。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左派与右派拥有同样的立场,两者的分歧不在于是否历史地解读文本,而是如何解读历史本身。对于马克思主...

  • 平台与历史:文本的可阐释空间

    作者:张杰 赵光慧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本文依据对特里·伊格尔顿的访谈录“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及其文章“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努力从空间上揭示其研究平台的两层意义:一是范围涉及整个世界和各个学科的交叉,二是批评融合各种观点和批评视角;然后从时间上指出,特里·伊格尔顿批评的历史观是包含发生和接受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历史语境,而且更加重视动态的接受语境;最后揭示...

  • “配角戏”:玛丽安·摩尔的激进节奏

    作者:Cristanne Miller 刊期:2008年第06期

    玛丽安·摩尔是20世纪初期最突出的诗歌形式革新者之一。她受到立体主义等视觉艺术实验一定的影响,创造了一种基于“音节诗行”的诗节形式,即一个诗节的第一、二、三等诗行的音节数与相隔一个诗节的诗节中相对应诗行的音节数相等,且音节数量不是根据重读、句法、“呼吸”或者任何可预见的模式来决定的。在一些诗里,一个诗行短到只有一个音节...

  • 文学市场、商业主义与弗罗斯特诗歌的杂合性

    作者:何庆机 刊期:2008年第06期

    文学商品化是现代派时期诗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商业主义占主导的美国,尤其如此。对现代派诗人来说,商业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背景,而且是与他们的文学活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文学活动的一部分。罗伯特·弗罗斯特与庞德等“高度现代派”对商业主义及大众消费群体的态度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诗歌定位、诗学原则和市场策略上产生了差异,并...

  • Books Received

    刊期:2008年第06期

  • 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中的自我意识

    作者:曾巍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本文从自然与自我、他人与自我、身体与自我三个层面,分析了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如何确立的。她在自然中感受自我,在社会中确证自我,从身体上审视自我,这些自我观照过程在她的自白诗中亦有着对应,她的诗歌也因自我意识的凸显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识使其诗歌超越了对生活的客观再...

  • 犹太文化格托的启示——以艾·巴·辛格作品为观照

    作者:王长国 黄铁池 刊期:2008年第06期

    犹太人始终自觉坚守世代相传的犹太生活习俗,形成了特有的犹太文化格托,即在文化上完全独行于自己的疆域,既不让异族文化侵入,更不与异族文化融合,因此文化上的藩篱使这个古老民族裹挟于万民之中而未致湮灭。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文学作品生动演绎了犹太人在散居异域时,怎样将自己寄寓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从而说明了犹太文化格托在抵御...

  • “如烟往事”中的犹太伦理叙事

    作者:刘兮颖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本文从犹太伦理叙事的视角出发来观照贝娄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如烟往事”。所谓“犹太伦理叙事”包括三方面内涵:其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显现具有犹太伦理特征;其二,作品中蕴含着的犹太伦理意识及其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犹太文化底蕴是通过其高超的叙事手法来呈现的;其三,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不仅体现出了叙事主体的伦理取向和价值...

  • 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

    作者:刘红卫 刊期:2008年第06期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模本,并稳稳占据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同一部小说会在不同时期有着如此不同的境...

  • 空间策略与文化身份: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柏油娃娃》

    作者:都岚岚 刊期:2008年第06期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本文认为,作为后殖民主义小说的《柏油娃娃》中的主要人物在加勒比海的骑士岛、巴黎、纽约和弗罗里达州的埃罗等地域之间旅行、移位,对于后殖民时期的美国黑人对抗单一的、本质主义的黑人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 闪光的球体:《沉没之鱼》主题的多重性

    作者:朱颂 刊期:2008年第06期

    在谭恩美的最新长篇小说《沉没之鱼》中,诸多的象征意象表达出丰富的伦理内涵,存在着深刻凝重的多重主题。本文试图从其中存在的诸多意象的象征内涵切入,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其中蕴含的多重主题。小说通过“鱼”、“发卡”、“蛇菰”、“水牛”等意象,精到地表达了相关的多重主题。“鱼”意象隐喻了当代人面对他人苦难的态度,“发卡”意象表达...

  • 从“迈可”到《远足》——论华兹华斯的田园诗

    作者:Yu Yu-san 刊期:2008年第06期

    法国大革命之后,华兹华斯理想幻灭,遂弃政治而就诗歌,企图透过写诗改革社会。本论文采用保罗·阿尔培斯对田园诗以及田园挽歌之成规的定义,从田园诗的角度阅读华氏的“迈可”和《远足》这两首诗。作者认为华兹华斯在这两首诗中重写传统的田园诗,其目的一方面是要改变世人对“乡下人”的谬误印象,另一方面则是要提出解救后革命时期英国社会...

  • 论哈代小说创作的转折

    作者:何宁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本文讨论了托马斯·哈代创作转折时期的三部小说:《司号长》、《冷漠的人》和《塔上恋人》,指出哈代在这三部小说中探索了自己的历史观念,试图突破现实主义的拘囿,以及反思科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尝试既拓展了哈代的创作领域,也丰富了他的创作思想。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哈代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他对小说艺术和维多利亚价值观的反思,...

  • 《暴风雨》中的古希腊神话原型

    作者:张薇 刊期:2008年第06期

    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他的《暴风雨》吸收了古希腊神话的因素,包括未移位的神话和移位的神话;表层的移位是将神谕与魔怪演变成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深层的移位是传承了古希腊神话的精神。莎士比亚更多地采用移位的神话,对剧情起推动和渲染的作用。

  • 同样的主题 不同的变奏——从米利亚斯看西班牙当代小说的转型

    作者:周钦 刊期:2008年第06期

    近十几年,西班牙小说界正全面回归情节。胡安·何塞·米利亚斯(Juan Jose Millas,1946年一)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变色龙似的创作手法曾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作为“68年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尝试过“生活流”写作、“无主题”写作、“元小说”写作等等,大有以小说演绎理论之势。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却明显回归情节。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代表...